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洲大蠊抗菌物质的诱导与提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不同诱导源均可诱导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L.)产生抗菌物质,美洲大蠊接种后24-168h,都可以监测到抗菌物质,但不同诱导源诱导的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有所差异.供试诱导物质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K88)诱导产生的抗菌活性最强,其次为溴氰菊酯.当诱导菌悬液含量为107个·μL-1时,诱导后72h左右美洲大蠊产生的抗菌物质的抑菌效果最好,抗菌物质主要在血淋巴中,每头虫血淋巴的提取量应少于10μL. 相似文献
2.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抗菌肽杀菌作用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报道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L.)抗菌肽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K88)的作用过程.电镜观察表明,美洲大蠊抗菌肽首先使细菌的外层及细胞质膜损伤,形成开口,导致内容物外泄而死亡,最后菌体崩解成碎片. 相似文献
3.
寄主日龄对啊氏啮小蜂寄生后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啊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是美洲大蠊卵的寄生蜂,越新鲜的美洲大蠊卵荚被寄生率越高,不同日龄卵荚寄生率(y)与卵荚日龄(x)的关系符合方程y=-0.6 943x+34.158(R2=0.9205).寄生不同日龄卵荚的啊氏啮小蜂的发育历期(y)随着美洲大蠊卵荚日龄(x)的增加而缩短,符合方程y=-0.4411x+43.404(R2=0.9467).寄生蜂的雌雄性比(y)也随着寄主日龄(x)的增大而降低,符合方程式y=-1.4349x+89.435(R2=0.9331). 相似文献
4.
筛豆龟蝽及其2种卵寄生蜂若干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筛豆龟蝽(M egacopta cribraria)是福建福州菜用大豆的主要害虫,该虫1 a发生3代,以成虫越冬,3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出来活动.以成虫、若虫吸食为害菜用大豆茎秆、叶片和豆荚,为害高峰期分别是:5-6月份为害春种菜用大豆,9-10月份为害夏种菜用大豆.筛豆龟蝽有2种卵寄生蜂:黑蝽卵跳小蜂(Ooencyrtus nezaraeIsh ii)和蝽小缘腹细蜂[Asolcus m inor(W atanabe)](中国新记录).其中黑蝽卵跳小蜂是优势种,对筛豆龟蝽种群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褐尾库蚊幼虫捕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褐尾库蚊(Culexfuscanus Wiedemann)幼虫捕食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单个饲养的褐尾库蚊4龄幼虫的日捕食量随白纹伊蚊密度的提高而增大,随自身密度的提高而减小;褐尾库蚊4龄幼虫喜食白纹伊蚊4龄幼虫,对蛹的捕食量远远低于幼虫.猎物的大小、密度和活动能力影响了褐尾库蚊幼虫对猎物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7.
美洲大蠊粉对腹泻小鼠肠道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2
将120只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1.35g·kg-1虫粉处理组、2.70g·kg-1虫粉处理组和5.40g·kg-1虫粉处理组。以盐酸林可霉素造腹泻小鼠模型,测定美洲大蠊粉对小鼠体内抗氧化能力、肠道大肠杆菌的数量,观察肠黏膜及绒毛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5.40g·kg-1虫粉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的SOD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二者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5.40g·kg-1虫粉处理组的T-AOC比自然恢复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高15.47%和13.94%,差异显著(P<0.05);3个虫粉处理组的MDA含量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光镜与电镜下,3个虫粉处理组受损的肠绒毛和微绒毛均有恢复,以5.40g·kg-1虫粉处理组恢复最好。3个虫粉处理组的肠道大肠杆菌的数量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美洲大蠊粉能降低腹泻小鼠血清的MDA含量,提高SOD、GSH-PX和T-AOC的活力,从而有效拮抗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美洲大蠊粉不仅能降低肠道大肠杆菌的数量,而且能使发生病理变化的肠黏膜及绒毛修复完好。 相似文献
8.
饲料营养成分对美洲大蠊雌成虫取食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取食饲料二的美洲大蠊雌成虫的产卵量比取食其它2种饲料的多,产卵间隔期也较短;且饲料二对美洲大蠊的营养效果也较好;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高,则有利于美洲大蠊的取食和生殖. 相似文献
9.
菜用大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菜用大豆田节肢动物物种的组成和数量,按照营养和取食关系,将群落划分为害虫类、捕食类、寄生类和中性类亚群落,采用群落分析的多个参数比较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在菜用大豆田共查出节肢动物116种,分属于59科.春种和秋种菜用大豆田各亚群落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害虫类(0.7018)>捕食类(0.1641)>中性类(0.0923)>寄生类(0.0418),害虫类(0.9586)>捕食类(0.0164)>寄生类(0.0145)>中性类(0.0104).各亚群落的优势集中性分别为:中性类(0.4392)>捕食类(0.1547)>寄生类(0.1468)>害虫类(0.1310),害虫类(0.8388)>寄生类(0.6878)>捕食类(0.4452)>中性类(0.2852).各亚群落的多样性分别为:害虫类(3.3957)>捕食类(3.2822)>寄生类(3.1842)>中性类(1.9607),中性类(2.3116)>寄生类(2.1081)>捕食类(1.1338)>害虫类(0.5940).各亚群落的均匀性分别为:寄生类(0.8363)>害虫类(0.7088)>捕食类(0.7068)>中性类(0.5298),中性类(0.6071)>捕食类(0.4540)>寄生类(0.3278)>害虫类(0.1264).秋种菜用大豆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低,优势集中性较高,害虫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