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97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完全免费 | 138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179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87篇 |
2021年 | 193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407篇 |
2018年 | 494篇 |
2017年 | 248篇 |
2016年 | 311篇 |
2015年 | 413篇 |
2014年 | 602篇 |
2013年 | 625篇 |
2012年 | 714篇 |
2011年 | 774篇 |
2010年 | 702篇 |
2009年 | 725篇 |
2008年 | 713篇 |
2007年 | 670篇 |
2006年 | 505篇 |
2005年 | 438篇 |
2004年 | 394篇 |
2003年 | 309篇 |
2002年 | 339篇 |
2001年 | 275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165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133篇 |
1996年 | 126篇 |
1995年 | 109篇 |
1994年 | 97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81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75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4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4篇 |
1961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7篇 |
1956年 | 6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研究了氮肥用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分析了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和比例与加工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各组分的含量 ,但对各组分含量提高的幅度存在差异 ,其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所占的比例升高 ,而醇溶蛋白和剩余蛋白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所占比例下降。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 ,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 ,提高吸水率。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与麦谷蛋白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发现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并改变了蛋白质各组分所占的比例 ,增施氮肥是改善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离子注入生物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01,自引:5,他引:96
低能离子与生物物质相互作用既有能量沉积、动量传递的过程,又有粒子注入、电荷交换的过程,因此,离子注入生物效应显出一些不同于辐射生物学的特征。低能离子生物学原理在诱变育种和外源基因转移上可获得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离子注入水稻诱变育种机理初探 总被引:101,自引:9,他引:92
<正> 一、引言自从1927年Muller发现X射线能大大增加植物突变率以来,辐射植物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植物辐射育种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作物选育和培育新品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近三十年来,诱变育种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各种物理化学方法纷纷引入到诱变育种领域中来。其目的是提高突变率和突变频谱,从而为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品种提供更大的基因库。另一方面,突变没有方向性,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还是靠田间选育,这就影响了诱变育种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基础研究外,寻找新的诱变源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5.
6.
与 2 10kg/ha施氮量处理相比 ,2 70和 330kg/ha处理明显提高了具 90 0 0kg/ha产量潜力的鲁麦 2 2旗叶和茎蔗糖含量及旗叶蔗糖合成能力。 2 70kg/ha施氮量处理开花前和开花后营养器官中贮存光合产物量 (14 C放射性活度 )明显高于 2 10kg/ha处理 ,但处理间贮存光合产物的输出率无差异 ;开花后 2 0d ,高氮处理植株即时光合产物 (生产后直接输送至籽粒的光合产物 )比例小于低氮处理 ,而临时贮存光合产物 (先贮存于营养器官 ,在灌浆中后期再输出到籽粒的光合产物 )的比例大于低氮处理。提高施氮量促进鲁麦 2 2籽粒中蔗糖含量上升 ,淀粉积累量增大 ,产量明显提高。研究表明 ,小麦光合器官生产的即时光合产物和营养器官中的临时贮存光合产物供应能力与籽粒淀粉合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8.
贡嘎山冷杉纯林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性 总被引:56,自引:5,他引:51
为了研究贡嘎山冷杉(Abies fabri)纯林林下地被物及林地土壤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方面的作用,该文通过对贡嘎山4种林龄的冷杉纯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林下地被物持水特性及林地土壤物理实验,得到不同林龄林下地被物最大持水量、吸水速度等水文特征参数及林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物理特性参数.结果表明,成熟林林下苔藓层持水量最大,为其风干重的343.5%,过熟林林下的为284.5%,中龄林林下的为282.5%,幼龄林林下的为250%.成熟林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其风干重的301.8%,过熟林林下的为226.4%,中龄林林下的为209.4%,幼龄林林下的为205.4%.经分析拟合,得到林下苔藓层、林下枯落物吸水速度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式S=ktn.贡嘎山冷杉纯林林地土壤容重为0.851~1.136 g/cm3,土壤饱和含水量为55.29%~83.96%,毛管持水量为44.48%~75.41%,田间持水量为39.50%~65.86%. 相似文献
9.
10.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催化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第一步反应的酶,也是这个途径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对植物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本文对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存在与分布,纯化与性质,生理代谢意义,抗逆境以及基因克隆与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