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及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探讨了重心演变规律,凝练了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经济结构等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年均移动距离28.03 km。分品种来看,稻谷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向东北移动;玉米和大豆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在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上来回移动,呈现区间震荡特征;小麦的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稳定徘徊。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波动程度显著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玉米、稻谷、大豆、小麦。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区域局限性、部分不合理性以及生态效益不够突出等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实证项目生态效益为合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为中等,综合效益为中等.尽管生态效益权重较大,但不能决定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其原因是生态效益的权重没有超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之和,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中,不仅要以综合效益评价其效果,而且要充分考虑单项生态效益,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才能体现生态涵养型的整治目的,为建设生态宜居型的美好乡村创造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理论的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对影响城市交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因素进行提炼,确定了指标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基于不同模糊算子的城市交通生态环境质量多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针对合肥市4条道路的交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利用建立的评价模型,采用不同的模糊算子进行分析优化.此模型也可用于其他城市交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及水土承载力4个方面构建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芜湖市2008—2017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芜湖市2008—2017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经济承载力水平的增长对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制约芜湖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需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芜湖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6.
7.
8.
为了进一步验证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指明方向,本研究分别从两组受试在学期成绩、四六级成绩及其各分项成绩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为期两年共四学期的连续跟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两组受试在12种成绩、四级成绩及其分项写作和综合成绩上的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新生事物。文章通过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旨在寻找制约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法与措施,为独立学院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80年代是芜湖米市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阶段,从一个地方性米市在短短时间内成为了全国性的米市。但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于洋米的倾销、税制的改变、市场的限制等内因,加上无序的管理、设备的简陋等外因,近代芜湖米市很快又趋于衰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发展起来。米市的起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影响等各方面让沿江一带的农业产业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合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