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西藏30个品种(系)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仅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性到达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228)〉千粒重(0.5331)〉穗粒数(0.4328);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15)〉每穗粒数(0.8321)〉千粒重(0.7521)〉生育期(0.2064)〉株高(0.0473),穗长对籽粒产量表现为较小的负效应。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西藏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努力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寻求三因素乘积最大的最佳遗传模型,同时还应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矮败小麦在西藏的进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是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矮败小麦育成后,经过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多年的研究与摸索,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方便、实用的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技术体系,并在品种选育、种质创新、矮败小麦遗传特性转移、生理生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5年西藏农科院农业所引进矮败小麦后,根据西藏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育种目标,建立起3个矮败冬小麦改良群体,并获得了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稳定品系及具有特殊遗传背景的特异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引述国内外有关小麦蛋白质含量遗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的育种途径:1)组配具有遗传多样性的杂交组合;2)通过远缘杂交创造优质新类型;3)人工诱变,打断基因间的不利连锁;4)通过无性系变异获得优质的变异体;5)优质基因转导;6)依据形态结构从现有品(系)种中鉴定筛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区粮食产量已经连续获得了第12个丰收年,与此同时冬小麦的主攻目标不再是以高产作为唯一的育种方向,而转向以高产、稳产不变的情况下以优质育种为新的主攻目标,同时兼顾高产、稳产.所以在新形势条件下,育种工作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选择品质优异的品种系为主,同时要注重作物的高产与稳产性状的选择,以适应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变化的需求,以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追求.冬小麦的品观试验、后代选育、亲本观察与筛选中,已选育出以94-22、94-24、94-23为代表的品质优、且产量较稳定的优异品种(系),以备今后我区农业生产提供所需的优质品种(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Biolog-ECO 微平板检测法,以典型黑土区美青杨林、水曲柳林、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 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表层土壤(0 ~10 cm)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培养144 h 时,4 种 林地土壤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为0.11 ~ 0.62,且表现为美青杨林最高,依次分别为水曲柳林 和落叶松林,樟子松林最低;2)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 指数、Simpson 指数和 McIntosh 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 ~22、1.37 ~3.00、0.62 ~0.94 和1.46 ~5.21,同样表现为美青杨林最高、其他依 次分别为水曲柳林、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的规律;3)4 种林地土壤微生物均以多聚物类为主要利用碳源,除此之外, 阔叶林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还包括氨基酸类和羧酸类;4)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指标与土壤理 化性质相关性极为密切。可以认为,阔叶林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作用优于针叶林,研究结果可为 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12个西藏小麦品种(系)为研究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湿面筋、粗蛋白含量、沉淀指数等品质特性及与藏面评分关系,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11. 43%~14. 16%,平均值12. 66%;湿面筋含量23. 30%~30. 70%,平均值26. 21%;沉淀指数33. 00~72. 00 m L,平均值49. 92 m L;形成时间0. 9~3. 8 min,平均值2. 13 min;稳定时间0. 90~4. 40 min,平均值2. 14 min;藏面评分68. 50~87. 80分,平均值83. 97分。评分≥85分的品种(系) 7个,≥75分且85分的品种(系) 4个。藏面评分与小麦籽粒品质相关性大小排序为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形成时间,与湿面筋含量、弱化度、沉降值呈弱负相关;藏面对小麦粉品质要求,11. 0%≤籽粒蛋白质含量≤12. 5%,36. 0 m L≤沉降值≤43. 0 m L,28%≤湿面筋含量≤32%,5. 0 min≤稳定时间≤8. 0 min。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林木害虫调查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方法]依据不同的昆虫种类和生态要素,首次将青藏高原林木害虫划分为人工林和原始林两个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进行害虫绿色防控分析。[结果]综述了9种害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结论]人工林以入侵害虫危害为主;原始林以土著害虫危害为主。青藏高原林木害虫防治可采用"三改三用"绿色防控,分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春小麦籽粒品质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对春小麦籽粒蛋白质等营养指标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品质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机质对小麦籽粒品质变化的贡献率较低,但利用有机质和化肥配合施用则对提高小麦籽粒的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化肥对小麦籽粒品质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氮肥>钾肥>磷肥;施N水平与小麦粗蛋白含量之间概率为0.0341,达到了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21、30、40和52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0~2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培养168 h时,落叶松人工林地上层(0~10 cm)和下层(10~20 cm)土壤的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1~1.40和0.20~0.69,且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2)落叶松人工林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即52 a40 a30 a21 a,且上层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高于下层。上层和下层土壤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25和6~14、2.55~3.12和1.83~2.62、0.89~0.95和0.76~0.91、4.22~9.49和2.52~6.18。3)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且碳水类、多聚物类和胺类是导致上层土壤微生物代谢差异的敏感碳源,碳水类、羧酸类和胺类是导致下层土壤微生物代谢差异的敏感碳源。4)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极为密切。可以认为,随着林龄的增加,落叶松人工林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逐渐提高,这为进一步揭示其林地土壤质量的演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给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采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了89份西藏小麦的戊聚糖含量及SDS沉淀值.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戊聚糖含量差异显著,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3.10%~8.95%;SDS沉淀值偏低,平均值仅为26.0 mL;地方品种的戊聚糖含量更趋于正态分布.戊聚糖含量和SDS沉淀值相关不显著.89份材料中,戊聚糖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藏冬4号、柳条春、洛隆小麦,以及戊聚糖含量较低的品种藏冬23号,可作为高、低戊聚糖小麦育种的优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