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5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土壤是由岩石及其风化物发育而来,由于每种岩石有其特定的化学组成,不同类型岩石所发育成的土壤肥力水平也就不一样。由此,可依据岩石类型大致判断土壤的养分水平,尤其是中微量养分。湖南省发育成土壤的岩石及其风化物类型并不多,只有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正>在解决作物缺素问题时,应当遵循以下三步曲:缺什么?为什么会缺?如何解决?当作物表现出某种养分的缺乏症状时,首先会被认为土壤中这种养分比较少,需要补施。当然,由于土壤本身就缺乏某种养分,或虽然土壤中某种养分含量丰富,但经不起作物的长期消耗,土壤缺乏某些养分的几率比较大,相应增施那些养分肥料后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期秸秆还田和地下水位对土壤镉积累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2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2个地下水位(高水位-20 cm和低水位-80 cm)下3种施肥方式(高量秸秆还田HS、常量秸秆还田MS、化肥CF)对水稻土镉积累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位条件下,长期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总镉及有效态镉含量,HS和MS处理分别较CF处理提高21.8%、59.9%和9.8%、49.2%。低水位条件下,HS处理土壤总镉及有效态镉含量高于CF处理,较CF处理分别提高11.2%和31.6%; MS处理土壤总镉及有效态镉含量低于CF处理,较CF处理分别下降8.8%和14.3%。2012年,在保证原定位试验有足够重复的前提下,变更高水位条件下的部分试验处理。当HS处理变更为CF处理5 a后,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分别较变更前下降2.5%和5.7%;CF处理变更为MS处理后,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分别较变更前增加16.5%和58.9%。相同施肥处理,高水位土壤总镉含量高于低水位土壤。在MS处理下,高水位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也高于低水位土壤,而在HS和CF处理下,低水位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高于高水位土壤。土壤镉含量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镉与土壤有机质、络合态铁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pH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态镉与土壤pH、游离氧化铁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施肥方式和地下水位是通过改变土壤的基本性质影响土壤镉的积累及其有效形态。  相似文献   
4.
正土壤连作障碍只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之一,并不是什么"疑难绝症"。早已查明,土壤养分失衡、理化性质恶劣、自毒物质累积、土壤病菌猖獗是连作障碍发生的四大诱因。但我们可能并不清楚这四大诱因息息相关,相互关联,正是由于它们的"狼狈为奸"才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治理土壤连作障碍时,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试图采取单一的技术手段是行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土壤上出现大面积白色盐霜,甚至出现绿色或紫红色胶状物,土壤就发生了盐渍化问题,表层土壤中必然积累了大量盐分,作物的生长将十分困难。土壤盐渍化问题通常在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中较易发生,其根本原因是生产过程中的"大水大肥"管理方式导致的。温室大棚中化肥  相似文献   
6.
7.
正土壤的酸化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三大影响:一是过量氢离子、铝离子对根系具有直接毒害作用,而根系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二是土壤酸化后,大部分微生物不能适应过酸环境,从而使得少量病原微生物有机可乘,导致作物病害发生;三是由于氢离子、铝离子的竞争作用,或不利的土壤物理、化学条件,导致中微量养分逐渐失效而减少,作物营养不  相似文献   
8.
根际是受根系影响而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方面均不同于土体的极小部分土壤区域.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过程中,由于根系的代谢作用而向根外排泄H 或HCO3-,使根际土壤pH发生较大变化.而根际土壤的pH直接影响到土壤养分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故不同植物根际土壤的pH状况可反映出它们对土壤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能力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发育于第四纪红黏土的植稻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种植水稻和施用无机肥对土壤β-变形杆菌纲中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和硝化作用的影响。原始红壤改种水稻13年后,氨氧化细菌16SrDNA的DGGE条带数量增加,条带谱与原始红壤的差异较大,相似性为61%,说明种植水稻后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PCR-DGGE方法研究结果也显示,长期施用无机氮肥的处理(NP、NPK和NK),DGGE带谱相似性较高,达到73%,硝化率和硝化势均高于未施用氮肥的处理。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硝化率和硝化势均随着土壤脲酶活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推测尿素可提高土壤水解氮含量,使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促进硝化细菌的生长,进而提高硝化率和硝化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具有35a的长期定位试验,在保证原定位试验继续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原化肥处理改施有机肥,原有机肥处理改施化肥或增施有机肥,分析增减施有机肥后耕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总有机碳(TOC)及其组分和铁铝氧化物的变化与作用关系,探究胶结物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CF)及常量有机肥(NOM)处理增施有机肥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变化不明显,易氧化有机碳(EOC)分别升高87.44%和20.53%;高量有机肥(HOM)及NOM处理减施有机肥后,MWD分别显著降低8.39%和6.80%,高改化(H-C)处理的TOC、轻组有机碳(LFOC)及粗颗粒态有机碳(cPOC)含量显著降低,而常改化(N-C)处理的TOC及其组分变化不明显。无论增施还是减施有机肥,铁铝氧化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唯一直接影响因素;影响MWD及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的效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游离氧化铁、络合态铁。因此,大于0.25mm大团聚体在红壤性水稻土的团聚体稳定性中发挥主导作用,有机碳活性组分对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破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