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6篇
  5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根据2017年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实测数据,对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505.17 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和土壤层层分别为113.75 TgC、9.92 TgC、9.64 TgC和377.86 TgC,分别占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22.52%、1.96%、1.91%和73.61%;湖南省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54.51 t·hm~2,各层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土壤层(113.74 t·hm~(-2))乔木层(34.79 t·hm~(-2))灌草层(3.03 t·hm~(-2))枯落物层(2.95 t·hm~(-2))。在3种类型阔叶林中,乡土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485.56 TgC,所占全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96.12%;乡土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最大,为154.72 t·hm~(-2),杨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最小,为149.59 t·hm~(-2)。在阔叶林各龄组中,中、幼龄林约占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67.13%,是阔叶林的主要碳库且固碳潜力巨大;湖南省阔叶林碳密度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过熟林的碳密度分别介于24.60~55.51 t·hm~(-2)之间,具体表现为成过熟林(55.51 t·hm~(-2))近熟林(47.51 t·hm~(-2))中龄林(44.68 t·hm~(-2))幼龄林(24.60 t·hm~(-2))。全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空间分布表现为碳贮量呈现明显的湘西、湘南,湘中较低特征,而碳密度整体表现出洞庭湖流域地区大于其他地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和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洞庭湖流域生态血防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贮量、碳密度及其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血防林乔木层各器官的碳贮量和碳密度分配呈现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的规律,树干在乔木层的碳贮量和碳密度最大,为1.93 TgC和21.48 t·hm~(-2),占整个乔木层的68.76%,而树叶最小,为0.08 TgC和0.84 t·hm~(-2),仅占整个乔木层的2.70%。血防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23.42 TgC和260.70 t·hm~(-2),其中土壤层碳密度、乔木层、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分别占整个血防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87.59%、11.98%、0.28%和0.15%。血防林乔木层树干、树枝、树叶、乔木地上部分、乔木层地下部分(树根)的碳密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乔木层、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碳密度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树叶与林下植被存在显著性相关。生态血防林的立木蓄积量与乔木层碳密度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1),与林下植被的碳密度拟合曲线系数降低且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与枯落物碳密度的拟合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3.
4.
广西蔗渣炭和玉米秸秆炭对水体中铵氮的吸附性能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一步利用广西大量的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实现资源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采用恒温振荡吸附方法,研究蔗渣炭和玉米秸秆炭对NH4Cl溶液中铵氮的等温吸附特征、吸附动力学过程,分析吸附时间、初始液浓度、添加量对生物质炭吸附铵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蔗渣炭和玉米秸秆炭对铵氮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3 h,平衡吸附率分别为39.0%和41.3%。生物质炭对铵氮的吸附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单位吸附量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对铵氮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蔗渣炭和玉米秸秆炭对铵氮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50mg/g和2.88 mg/g。总体上,玉米秸秆炭对溶液中铵氮的吸附性能优于蔗渣炭。  相似文献   
5.
6.
以贵州省清镇王家寨为喀斯特高原典型样区,采用网格布点法,调查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地表层土壤SOC、DOC和MBC含量分别为56.86、68.74mg·kg^-1和264.12mg·kg^-1,均显著高于旱地与水田(P〈0.05);各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微生物熵(MBC/SOC)值处于0.45%~0.55%之间,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SOC及其组分均有显著影响。协方差分析表明,土壤MBC受土地利用方式和pH的影响较大,土壤SOC和DOC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SOC与MBC无相关性,而DOC与MBC的相关性正负各异。3种土地利用方式剖面土壤中,灌木林地0~30cm各土层MBC含量差异显著(P〈0.05),水田20~30cm土层DOC含量显著低于0~20cm各土层。表层(0~10cm)土壤SOC密度以灌木林地最大,但旱地(155.97t·hm^-2)和水田(107.92t·hm^-2)1m以内土体的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P〈0.05)灌木林地(76.14t·hm^-2),结合土层厚度,水田与旱地有机碳储量高于灌木林地。研究表明加强保护灌木林地,对农耕地实行秸秆还田,将有利于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区域生态的恢复,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桂西北棕色石灰土和红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和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桂西北两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棕色石灰土、红壤),在25℃,100%空气湿度条件下培养80 d,测定培养期间土壤释放CO2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含量(MBC),研究桂西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SOC矿化在培养20 d后达到稳定。80d培养结束后,棕色石灰土SOC含量高的土壤,DOC/S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呼吸熵分别为0.21%,0.94%,0.88 g/kg.h,SOC含量低的土壤分别为0.52%,0.76%,1.21 g/kg.h;红壤SOC含量高的土壤,DOC/S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呼吸熵分别为0.76%,0.22%,5.06 g/kg.h,SOC含量低的土壤分别为1.14%,0.60%,3.29 g/kg.h。在棕色石灰土上,与SOC含量低的土壤相比,SOC含量高的土壤微生物熵大(p<0.05),而土壤呼吸熵小(p<0.05);红壤的情况与之相反。总体上,棕色石灰土CO2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累积释放率、土壤呼吸熵以及DOC/SOC均显著小于红壤;而微生物熵显著大于红壤。从SOC矿化角度反映了棕色石灰土有机碳较红壤稳定,这对维持SOC水平,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土壤结构,增加碳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探地雷达对地下根系进行探测和识别的过程中,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根系探测效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在2种质地土壤(砂质壤土和粘土)不同水分含量下,通过探地雷达对根进行模拟试验,测定了2种质地土壤的电磁波波速,同时测试了根的探测效果。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电磁波波速的主要因素,电磁波波速不受天线频率的影响,但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本研究建立了2种质地土壤的电磁波波速(ν)与土壤含水量(θ)的理论模型,经过验证:发现该模型测算的根深度可以用来评估根的实际深度;在2种质地土壤中,根的分辨率均表现为随土壤水分含量增大而减弱,2者差异较大;当含水量>20.33%(砂质壤土)或>26.82%(粘土)时,均不适宜利用GPR进行根探测。  相似文献   
9.
金花茶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花茶属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具有花蜡质金黄,金瓣玉蕊,鲜丽俏致,黄色基因DNA难以复制等特性,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同时经医学临床试验表明,金花茶属于无毒植物,含有天然的有机锗、硒、锰、铜、锌等多种对人体有重要保健功能的微量元素,具有防癌、抗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止动脉硬化,增进肝脏代谢,激活人体多种酶等作用,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区按上、中、下坡位和洼地分别选取四个样方,利用探地雷达技术探测土壤深度,获得各层次土壤体积分数,结合土壤剖面采样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石砾含量和容重等数据,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该峰丛洼地区上、中、下坡位的土壤主要集中在0~30 cm深度范围内,体积分数范围为72%±16%~78%±6%,洼地的土壤则主要集中在0~70 cm,体积分数为64%±17%;土壤剖面0~30 cm内有机碳含量逐层显着下降(P<0.05),在深度30 cm以下下降趋势变缓,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从上坡至洼地逐渐降低,符合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养分倒置”现象;基于探地雷达法测得的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由上坡至洼地逐渐减小,上坡与洼地差异显着(P<0.05),而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则洼地显着大于坡地(P<0.05);探地雷达法与“平均深度法”相比,后者对前者的相对误差为0.3%~14.5%,未达到显着差异。通过研究建立了基于探地雷达准确获取土壤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方法,适用于喀斯特非连续性土壤,为进一步准确估算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了更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