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8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紫色土区植物篱对土壤贮水及渗透性的影响,以玉米地为对照,针对土壤滞留贮水量、吸持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表征土壤的贮水特征,以及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表征土壤渗透性,对新银合欢和香根草植物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篱的贮水能力和渗透性明显大于对照玉米地,且植物篱对土壤滞留贮水功能的改善程度大于对土壤吸持贮水功能的改善,从而表明植物篱可明显改善土壤的贮水能力和渗透性,对涵养水源,降低水土流失有显著效果。2种植物篱中香根草植物篱对土壤的贮水能力和渗透性的改善效果均优于新银合欢植物篱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与耕作模式下紫色土坡地产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施肥与耕作对坡地产流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T0)、复合施用化肥与农家肥(T1)、单施化肥(T2)、单施化肥增加施肥量(T3)、单施化肥横坡垄作(T4)5种处理,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对紫色土坡地2008—2012年产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区产流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6月是产流降雨的峰值期,径流量与降雨量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规律,产流量变化范围为9.57~100.36mm,径流系数变化范围为0.05~0.19;不同处理年均径流量和年均径流系数依次表现为:T0T3T2T1T4,施肥处理比对照处理径流量减少25.90%~47.50%,T4比T2减少25.46%,年降雨量与年径流量呈幂函数关系;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年径流系数、年径流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肥、耕作和降雨是影响产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置顺坡耕作对照(CK)、顺坡耕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单施化肥增量(T3)与横坡垄作单施化肥(T4)处理,对不同施肥水平与耕作方式下坡面产流特征、磷素流失量以及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进行了长期(2008—2012年)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耕作处理间产流量、磷素流失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施肥与耕作下产流量、TP、TDP流失量均以不施肥处理最大,不同施肥处理产流量依次为CKT3T2T1T4,T1、T2、T3比对照处理产流量分别减少35.69%,29.63%,16.82%,T4比T2处理减少25.94%;TP流失量依次为CKT3T2T1T4,与对照相比,T1、T2、T3处理分别较CK减少33.33%,31.25%,25%;TDP流失量依次为CKT3=T2T1T4,T1、T2、T3处理分别较对照减少30%,20%,20%,T4处理TP、TDP流失量比T2处理分别减少34.52%,24.72%。磷素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P/TP年均仅为26.41%。施肥与耕作对紫色土区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均有显著性的影响,对照处理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均低于其他施肥处理,施肥处理有助于增加作物生物量和氮磷的吸收量。相关分析表明: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与径流量、TP、TDP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作物地上部分生物量越大,氮磷的利用率越高,坡面产流量和土壤养分的流失就越少。施肥能够很好地控制径流磷素的流失,以横坡垄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最佳。  相似文献   
4.
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璧山县血橙—红薯、血橙—花生、血橙—玉米、血橙—茄子、血橙纯林5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入渗过程.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差异均显著,血橙—红薯模式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血橙纯林土壤容重最大,孔隙度最小;不同模式土壤化学指标差异显著,血橙纯林下土壤各化学指标含量均最低,而血橙—茄子模式土壤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最高,血橙—玉米的全氮及碱解氮含量最高,血橙—红薯模式的全磷、全钾含量最高,血橙—花生模式的有效磷含量最高.不同模式土壤入渗过程不同,入渗曲线斜率不同,血橙—红薯模式达到稳渗时间最长,在50~55 min,血橙—红薯模式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最大,分别为血橙纯林的4.82,3.88,4.28倍,而血橙纯林的累积入渗量仅为血橙—红薯模式的25.76%;不同模式土壤入渗能力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孔隙度呈正相关,与有机质相关性不显著.采用入渗模型模拟各模式入渗过程,Horton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最高,模型参数具有物理意义,是分析和预测璧山血橙林与农作物混作下土壤入渗过程的适宜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市级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江津区各镇街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等分析水土流失现状与分布特点,进一步对江津区进行五级分区划分。采用图层叠加分析法,将全区划分为北部城区人居环境维护区、中部浅丘土壤保持区、南部低山生态维护区等3个不同的水土保持分区,并根据各分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生产发展方向、水土流失治理要求或防治措施,以期指导各分区科学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6.
吡虫啉是一种高效、内吸性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持效期较长,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传导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活性.地下害虫和麦蚜是为害小麦的主要害虫,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笔者从2010年开始,连续3年就几种吡虫啉拌种剂对地下害虫和麦蚜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吡虫啉拌种对地下害虫和麦蚜均有一定的防效.2012年10月对筛选出的几种吡虫啉拌种剂的防效做迸一步试验,明确了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和使用剂量,以便为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瓜靶斑病近年来在河南的扶沟、中牟、内黄、滑县等地区发生较为普遍,成为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之一,发病较重的田块减产可达10%~30%,给黄瓜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通过田间观察,我们初步明确了该病的发生特点,防治该病应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川中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川中丘陵区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可为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分析,研究了5种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1该区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01~0.05 mm粒径为优势粒径,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达28.63%和28.04%;0.001~0.005 mm粒径为次优势粒径,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量分别达25.90%和26.33%;各土层不同治理模式下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差异显著。2该区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2.643~2.717,不同治理模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现水保林甜橙林核桃林裸地坡改梯坡减缓的规律,分形维数与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呈线性关系。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速效钾、全钾呈正相关,与土壤总孔隙、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能较好地反映川中丘陵区土壤的理化结构,是表征该区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林地是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选择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9.
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从小麦播种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病,危害较大,一般田块减产5%~10%,严重地块减产可达20%-40%。为了更好地指导防治工作,我们进行了几种杀菌剂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每亩用12.5%烯唑醇WP 30g喷2次药.防效达76.80%,每亩用25%丙环唑EC 35ml喷2次药,防效达71.65%。以上两种药剂的相同剂量喷2次药的防效明显优于喷1次药的防效。防治小麦纹枯病建议每亩用12.5%烯唑醇WP30g、或每亩用25%丙环唑EC35ml,对水55-60kg,对准小麦茎基部喷雾,在发病初期喷施第1次药,间隔10-15d喷施第2次药。  相似文献   
10.
郑州市玉米褐斑病的发生概况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褐斑病原是玉米生产上的次要病害,在国内外均有发生,一般造成损失不大.但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造成大面积流行,为害较重,其中在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直辖市)为害较重,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对郑州市玉米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防治,结合近几年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特点,结合当地生产情况,针对引起近年发生加重原因,提出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