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5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植树造林是预防和减少水土流失,以及治理沙化耕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育森林的重要环节。文中笔者重点分析了植树造林的常用技术及管理技术,希望以此来提高造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1983—2013年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为该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服务。[方法]基于Landsat TM/ETM+影像提取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采用验证后的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水文模型模拟了不同降水条件和下垫面状态下径流量的时空特征。[结果](1)丰、平、枯降水条件下,年均径流深分别增加46,42和38mm;(2)径流深变化范围为299~800mm;(3)林地与建设用地之间转换导致径流系数的变化超过0.3,其余在0.1~0.3之间;(4)不同土壤湿润程度条件下,径流增幅大小表现为:AMCⅠAMCⅡAMCⅢ。[结论]建设用地的增加是近期径流增大的主要因素;2003年建设用地比超过20%,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径流突变的一个阈值;径流深的高值区为水体、建设用地、耕地以及煤矿区,低值区为林、草地;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导致最大的径流增加值。  相似文献   
3.
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87年、2000年、2014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ENVI,ArcGIS,Fragstats等软件,提取了土地利用信息,计算了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突出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耕地面积减少1 069.15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573.26km~2。2000—2014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461%,是1987—2000年的4倍。(2)景观结构上,耕地是流域的主导斑块,面积约占70%,30年来占景观面积的比例降低了3.85%,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建设用地日益发展为优势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指数增加了6.1%。耕地与建设用地斑块在景观中的变迁,使得流域自然生态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3)流域总体的景观特征表现为优势斑块明显,景观比较完整,但空间异质性较高而连通性较低。近30年来景观结构由较完整的大斑块主导、演化成小斑块圈点状穿孔于大斑块的格局,景观破碎化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广东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广东省86个气象站点1992-2005年的气象数据为依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1992-2005年香蕉平均气象产量与同期气候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确定香蕉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根据广东86个站点1970-2009年的气候资料及对应站点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基础信息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确定区划指标空间分析模型,推算出1km×1km的气象要素分布图。依托GIS技术空间分析功能,根据综合评分标准进行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得出广东省气候上最适宜种植香蕉的土地面积占17%,适宜区占18%,次适宜区占25%,不适宜区占40%。研究结果可为广东香蕉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明娟  田华峰  薛丽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01-3503,3505
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对城市化水平-社会经济-水资源等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其耦合相关性,证明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演化具有一定的联系。最后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与雨水水文循环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丽芳  谭海樵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58-11061
以饱受水灾的淮河流域徐州市为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及其形成机制,提出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与城市化同步的分散式雨水水文循环修复,即并不要求城市化让位于生态修复,而是在城市化的同时采用“小型分散”的模式,修复雨水的天然通道,使城市雨水得以按天然通道回归自然。具体措施包括:雨污分流,蓄排兼顾,因地制宜,保证雨水集蓄水质。  相似文献   
7.
利用粤北南岭南北坡立体气候观测站2008-2010年3a的观测资料,分析南岭南北坡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南北坡气温差异,依托GIS技术获得100m×100m分辨率阳山县和乳源县的气象要素分布图,并对南岭进行分层区划。研究结果对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山区气候资源利用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菌核病是山西省红芸豆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为明确其病原菌种类,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红芸豆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菌丝初期呈白色絮状,培养7 d后在菌落边缘出现黑色鼠粪状菌核,菌核直径2.0~4.5 mm,菌核萌发产生1~3个子囊盘;子囊呈圆柱形或梭形,大小为(120.0~140.5)μm×(9.2~11.6)μm;子囊内含8个无色、椭圆形子囊孢子,大小为(8.4~12.0)μm×(4.0~5.5)μm。代表菌株J8-1.8可侵染红芸豆茎部和豆荚引起发病。以rDNA-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J8-1.8与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引起山西省红芸豆菌核病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徐州市1989—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等指标对江苏省徐州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徐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89年的1.13hm2上升到2008年的2.57hm2;人均生物承载力由1989年的0.580hm2下降到2008年的0.450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89年的0.550hm2上升到2008年的2.100hm2,表明徐州市土地集约化程度低。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该区人口进行预测,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以生态赤字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设置了7个变量,制定了9个约束条件。根据模型求解优化方案,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