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8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158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兽药GMP实施已10多年了,由于在起始阶段对GMP的认识和决策上的失误,加上行政部门的执行不得力,成效不太理想。如今离强制实施(2006年1月1日)的时间只有2年了,兽药企业何去何从、行政部门实施决心坚不坚决就显现出来了,两者缺其一都将对我国兽药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在昆明市呈贡县大渔乡发现一种香石竹新病害 ,症状与香石竹叶斑病相似 ,发病率一般在30 %~ 5 0 % ,有的田块可达 90 %以上 ,对香石竹切花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经对花农送检的样品进行了鉴定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症状 :主要危害香石竹叶片及花萼 ,多发生于中上部叶片 ,初期为淡绿色水渍状小斑点 ,后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直径为 0 3~ 0 8cm ,病斑边缘紫红色 ,外有淡黄色晕圈 ,中间部分为灰白色 ,病斑中央轮生有淡黑色的粉状霉层 ,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湿度大时为墨绿色。病斑进一步扩展可相互重叠 ,使叶片上部…  相似文献   
3.
生物技术在小桐子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生物技术在小桐子育种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小桐子快繁体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小桐子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利用核酸分子标记进行小桐子遗传辅助育种以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从PCR检测水平评价了PPT在再生过程,再生植株喷施和体外浸泡中筛选方法的效率,结果表明PPT浸泡方式效率最高,能够准确鉴定出转Bar基因甘蔗。  相似文献   
5.
以世界一、王林、陆奥、斗南、弘前富士、昌红、烟富6号为试材,调查、测定、分析了供试品种的物候期、树体大小、果实品质。结果表明:王林、弘前富士、昌红、烟富6号在天津地区栽培表现好,陆奥适宜作为加工用品种,世界一和斗南不适合在天津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6.
养殖业滥用药物添加剂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我国《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将于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从政策层面规范了饲料企业使用药物添加剂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养猪场如何未雨绸缪,逐步减少抗生素使用,是关系到我国养殖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我国万寿菊单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有害生物的发生越发严重, 影响万寿菊产量与品质,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关于万寿菊有害生物调查, 前人报道多集中于吉林、海南、黑龙江、贵州、甘肃、山西等地, 对云南万寿菊主产区的有害生物缺乏系统调查。因此, 本次研究在全国最大的万寿菊种植区和近两年来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最高的种植区, 即曲靖市沾益区和蒙自市冷泉镇进行有害生物系统调查, 发现曲靖地区万寿菊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和枯萎病; 主要害虫包括美洲斑潜蝇、斜纹夜蛾、棉铃虫等10种; 主要杂草有粗毛牛膝菊、鬼针草、马唐、千针苋等19种。蒙自地区万寿菊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和炭疽病; 主要害虫包括美洲斑潜蝇、四斑长跗萤叶甲、棉铃虫等9种; 主要杂草有粗毛牛膝菊、马唐、尼泊尔蓼、细柄野荞麦等13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紫外线C(UV-C)处理的穿心莲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挖掘穿心莲内酯合成相关基因,为深入探究穿心莲内酯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生长60 d的穿心莲幼苗为材料,经UV-C照射2 h后,利用Illumina HiSeq二代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对所得序列进行功能注释和相对表达水平验证,挖掘响应UV-C的穿心莲内酯合成相关基因。【结果】共注释到21545个穿心莲基因,有2137个基因呈显著差异表达模式,其中,1147个基因显著上调表达,990个基因显著下调表达。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UV-C处理造成了氧化胁迫,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的NADH脱氢酶基因上调表达。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二萜类物质穿心莲内酯的前体(E,E,E)-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GGPP)合成途径[甲羟戊酸(MVA)途径和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转录组测序结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结果均显示,MVA途径的4种合成酶基因HMGS(CXN00016849)、HMGR(CXN00000058)、MVK(CXN00002900)和MVD(CXN00004398)及GGPP合成关键酶基因FPS的表达量显著上调;MEP途径中,仅DXS(CXN00013302)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蛋白互作预测结果显示,2个途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蛋白之间存在互作,HMGS与CYP71家族成员之间,以及FPS1与UGT71、UGT73和UGT76之间的互作网络丰富。【结论】 UV-C照射调控穿心莲重要生命进程,其中,次生代谢、氧化磷酸化、光合作用等途径基因转录本的相对表达量呈UV-C特异性响应模式。合成穿心莲内酯前体GGPP的细胞质MVA途径基因显著上调表达,推测UV-C诱导穿心莲内酯合成的主要场所为细胞质。穿心莲MVA途径基因及CYP71、UGT71、UGT73和UGT76可作为穿心莲内酯合成途径研究的候选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具高效溶磷能力的溶磷真菌,本研究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5株具有溶解Ca3(PO4)2、AlPO4、FePO4及磷矿粉能力的高效菌株,分别命名为Z2、Z3、Z8、T4和Y2,分析了其对不同磷源的溶解能力,复配了最优溶磷组合同时评价了最优组合固定化回用的效果。结果表明:菌株Z2为黄色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Z3为绳状篮状菌(Talaromyces funiculosus),Z8为黑曲霉(Aspergilus niger),T4为嗜松蓝状菌(Talaromyces pinophilus),Y2为糙刺蓝状菌(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培养11 d内,Z2、Z3、Z8、T4及Y2对Ca3(PO4)2的最大溶磷量分别为610.51 mg/mL、674.39 mg/mL、687.10 mg/mL、667.06 mg/mL和629.08 mg/m L,对Al PO4的最大溶磷量分别为485.76 mg/mL、505.59 mg/mL、559.72 mg/m L、495.97 mg/mL和540.02 mg/mL,对FePO4的最大溶磷量分别为504.60 mg/mL、511.57 mg/m L、553.21 mg/mL、508.23 mg/m L和520.42 mg/mL以及对磷矿粉的最大溶磷量分别为139.78mg/mL、135.31mg/mL、159.03mg/mL、154.61mg/m L和154.43mg/mL。溶磷过程中,溶磷量与pH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并测得5株真菌释放有机酸含量分别为228.6 mL/L、91.5 mL/L、7 254.1 mL/L、314.4 mL/L和284.6 mL/L。对无拮抗反应的菌株进行随机复配组合,发现菌株Z3、Z8和Y2组成的复配组合溶磷能力最强,其对Ca3(PO4)2溶磷量高达779.94 mg/m L。最优复配组合包埋固定回用至土壤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得到明显提升,最高效磷含量可增长至113.5 mg/kg,增长率为127.3%。本研究为微生物溶磷菌肥的开发提供菌种资源,也可为今后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甘蔗重要亲本粤农73-204(YN73-204)及其衍生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SSR标记研究了甘蔗亲本粤农73-204及其衍生系、相关品种共计20份甘蔗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52对SSR引物检测到512个变异位点,每对引物平均为9.8个,变幅为5~20个.20份甘蔗材料遗传多样性GS变幅为0.6518~0.9086,整体遗传差异相对较小.54对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0.50,平均为0.29.UPGMA聚类分析将20份甘蔗材料分成4大类,聚类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