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2篇
  18篇
综合类   2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带森林土壤是CO_2、N_2O重要的源,是CH_4重要的汇,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这3种温室气体在时间上的变化,而很少开展在空间变化上的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海拔1 560、1 585、1 963、2 040、2 160m,分别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森林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结果表明,CO_2全年都为排放,季节波动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排放量减少,海拔由低到高(包括3种林型)年排放量依次为:19.12、12.53、11.78、16.95、14.87t·hm~(-2);CH_4全年主要为吸收,在非生长季出现排放,季节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吸收量增加,海拔由低到高年通量依次为:-2.57、-3.60、-5.94、-5.59、-3.92kg·hm~(-2);N_2O全年以排放过程为主,存在吸收现象,季节波动幅度不大,海拔对其通量影响不明显,海拔由低到高年排放量依次为:0.23、0.62、0.63、0.60、0.95kg·hm~(-2)。土壤温度是影响CO_2、N_2O通量的关键因子。5个样地森林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20~40cm)显著相关(P0.05)。高的土壤NH_4~+含量对CH_4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在冻融交替期,降雨对N_2O的通量有明显影响。海拔由低到高5个样地的GWP(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119.13、12.65、11.85、17.02t·hm~(-2)和15.07t·hm~(-2)。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山东滕州和兖州的施肥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借鉴农田管理措施的固碳速率和温室气体(GHG)排放的计算方法,根据农业部的施肥建议设定不同推荐情景,估算施肥现状和推荐情景对GHG净排放和经济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都采用推荐用肥能明显减少GHG排放和经济成本,特别是玉米采用基追结合,滕州和兖州的排放分别减少300 kgCe/(hm2·a),成本减少2 700元/hm2,化肥碳效率增加超过30%。总之,农业部施肥建议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选取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1 560~2 160 m)的有代表性的5个森林样地,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对其土壤NO通量采用静态箱—氮氧化物分析仪法进行1 a的监测。结果表明,土壤NO排放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季(2015年5月—2015年9月),但整个观测期NO排放保持在较低水平。在非生长季(2014年10月—2015年4月),大部分样地的NO排放先减少后增加,而且监测有NO吸收。不同海拔NO年排放总量分别为2 160m红桦林0.06 kg·ha~(-2)·a~(-1),2 040 m青杄林0.08 kg·ha~(-2)·a~(-1),1 963 m华山松林0.02 kg·ha~(-2)·a~(-1),1 585 m油松林0.11 kg·ha~(-2)·a~(-1),1 560 m锐齿栎林0.19 kg·ha~(-2)·a~(-1)。除华山松外,NO年排放总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不同海拔5个样地土壤NO通量均与地温显著相关(P0.05)。华山松林土壤NO排放与土壤孔隙充水率呈负相关(P0.05)。油松林土壤NO排放与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负相关(P0.05)。除油松林外,各样地的土壤孔隙充水率都低于60%,可以推断,硝化反应是本地区NO的重要生成源,但受到降雨和土壤有机质等理化性质的影响又伴随有反硝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GIS支持下的海南岛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及其修改式估算了海南岛现实土壤侵蚀量和潜在土壤侵蚀量,分析了土壤侵蚀因子R,K,LS在海南岛的表现,得到了海南岛现实土壤侵蚀量和潜在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山区的现实土壤侵蚀量和潜在土壤侵蚀量均较其它地区大.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尽管降水稀少,但由于地形作用、夏季高山融雪和地下水补给形成了一些宝贵的河流、湖泊以及沼泽湿地。这些湿地养育了西北地区的历史文明,从多方面为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生态保护和  相似文献   
6.
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南坡中段北缘 ,地理坐标为 12 8°5 8′~12 9°15′E,48°0 2′~ 48°12′N,属长白山植物区系小兴安岭亚区 ,总面积 1816 5 .4hm2 ,森林覆被率为 95 %,森林总蓄积量为 46 1万 m3,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原始红松林保护区。本文依据《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保护区森林系统可持续经营指标进行了评价。1 生物多样性保护1.1 生态系统类型的一般特征( 1)丰林自然保护区各种林型面积如图。各种林分类型面积分布图( 2 )幼龄林面积 79hm2 ,占森林总面积的0 .…  相似文献   
7.
臭氧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开顶式气室(OTC),对水稻"3694繁"(Oryza sativa L.3694 Fan)进行田间原位臭氧(O_3)熏气实验,研究了不同O_3浓度熏气处理下水稻光合色素、气体交换参数以及产量的响应.实验设置分4个水平:过滤大气组(CF,10 nL·L~(-1))、自然大气组(NF,40nL·L~(-1))和两个不同浓度的O_3处理组(01:100 nL·L~(-1);02:150 nL·L~(-1)).结果表明:(1)与CF组相比,两个不同浓度的O_3处理均导致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大幅度下降,加速水稻的衰老过程;(2)在实验进程中,O_3处理导致水稻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发生显著变化,饱和CO:浓度的净光合速率(P_(sat))、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s)和羧化效率(CE)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O,浓度的升高使水稻光合作用对CO_2的利用效率降低,水稻在灌浆期对O_3最为敏感;(3)O_3处理使水稻产量损失明显,当AOT40值达到2.32uL·L~(-1)·h时,就能导致水稻产量10%的减产.  相似文献   
8.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吴庆标  王效科  郭然 《土壤通报》2005,36(5):743-747
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文献资料,阐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指土壤有机碳在当前条件下抵抗干扰和恢复原有水平的能力。它是由土壤的理化性质所决定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有机碳的降解包括生物降解作用和物理化学降解作用等,生物降解作用是主要的过程。把土壤有机碳库分成活性碳库、慢性碳库、惰性碳库,能较好地与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过程相对应。构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概念模型,能更系统地理解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措施是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本研究调查了山东省滕州和兖州保护性耕作的推广现状,估算了不同保耕形式对温室气体净减排和经济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耕地方式关系密切,在增加玉米秸秆还田量时,农户会选择增加耕地次数和强度;在玉米秸秆全部焚烧和采取传统耕地条件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为318 kgC/(hm2·a),而在全部还田结合免耕条件下,可以吸收和固定1 459 kgCe/(hm2·a),表明此时的农田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汇,而且此时成本较全部还田+传统耕地的成本下降了32%,为1 050 CNY/(hm2·a)。这些结果表明,全部还田+免耕是一项经济且环境友好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PS-InSAR)快速发展,为宏观尺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契机,但该技术在国内尚未应用于土壤侵蚀监测研究。该研究尝试利用PS-InSAR方法监测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土壤侵蚀情况。首先通过Sentinel-1A卫星数据时序差分干涉,获取地表累计形变点云;然后基于土壤侵蚀物候特征,构建时间域和空间域的多尺度滤波流程,从地表累计形变点云中筛选出土壤侵蚀点;最后将土壤侵蚀点与多源数据叠加分析,评价区域土壤侵蚀分布的时空特征。方法运行结果表明,研究区2017至2018年共计有10596处土壤侵蚀点。侵蚀点云主要分布在山区平原过渡区域,平均侵蚀速率为15mm/a,侵蚀营力为风力水力混合。经实地验证,监测侵蚀点与实际侵蚀发生地的对应准确度为86.4%,高程方向总体监测精度为厘米级。研究表明,改进后的PS-In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土壤侵蚀,且具有宏观性、精确性、长期性、经济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