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9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林业   366篇
农学   247篇
基础科学   325篇
  256篇
综合类   2114篇
农作物   244篇
水产渔业   317篇
畜牧兽医   831篇
园艺   355篇
植物保护   106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研究籼粳杂交稻钵苗摆栽超高产栽培模式下适宜的控释氮肥运筹。试验于2016—2017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高产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设置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BC)、与尿素分蘖肥配施(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combined with urea top-dressing at the tillering stage,BC+TU)、与尿素穗肥配施(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combined with urea top-dressing at panicle initiation,BC+PU)三种运筹模式,以尿素分次施肥(conventional high-yield fertilization,SU)和不施氮肥(0N)为对照,研究控释氮肥运筹对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相关农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阶段释放基蘖肥:穗肥比例为7∶3,较传统优化氮肥运筹SU(6∶4)整体表现基蘖肥冗余,穗肥不足,因而BC和BC+TU处理显著降低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与BC和BC+TU处理相比,BC+PU通过基肥减量和尿素穗肥配施,在保证水稻营养生长期基本氮素供应的同时,显著增加了穗分化至成熟期氮素吸收,促进了穗分化至成熟期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在稳定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同时,显著提高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很好的匹配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氮素需求。BC+PU两年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2.2~13.1 t hm-2和43.8%~44.1%,分别较BC显著提高7.4%~9.2%和48.5%~59.9%,较BC+TU显著提高8.0%~11.9%和63.9%~74.5%。另外,BC+PU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SU无显著差异,但由于大幅降低了施氮人工成本,最终提高净收益6.5%~12.3%。在籼粳杂交稻钵苗摆栽超高产栽培模式下,采用70%控释氮肥+30%尿素穗肥处理可有效取代常规尿素分次施肥,获得无显著差异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轮作藜麦、玉米及连作对马铃薯根系生理及根系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比较了3种种植模式(轮作藜麦、轮作玉米及连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环境、根系生理、根系发育及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减轻马铃薯连作障碍、筛选较好的轮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轮作藜麦、玉米明显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肥力相关酶的活性,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和细菌与真菌数量比值(B/F),降低真菌数量,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环境,对植株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表现在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单株薯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2)轮作藜麦、玉米使得马铃薯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减少,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表明通过轮作藜麦和玉米使得连作对马铃薯植株造成的胁迫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3)轮作藜麦、玉米显著提高了马铃薯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根尖数,说明轮作藜麦及玉米促进了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发育,这与轮作藜麦及玉米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及促进马铃薯地上部分的发育相对应。比较轮作藜麦及轮作玉米的整体表现,以轮作玉米调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如今要从原先的“输血式扶贫”迈向“造血式扶贫”,扶贫方式向着持久、稳定转变。高校作为科学、人才、技术的储备高地在其中探索出了多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南京农业大学定点扶贫麻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通过科技助力下的双线共推模式成功帮助当地产业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当地农业供给侧改革、拓展延长产业链、实现特色产业转型增值。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目标,在帮扶过程中探索多元参与和牵引保障产业模式,助力麻江地区构建起产业帮扶联盟,充分发挥高校参与产业帮扶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湖北省秸秆综合利用情况,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两种方式,对湖北省部分地区秸秆种类、数量和综合利用展开调查.湖北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占农作物种植总量的60.39%,其次是小麦、玉米和油菜.2019年湖北省秸秆资源量初步预测为4613万t,水稻是秸秆的主要来源,占秸秆资源总量的53.47%.湖北省秸秆处置方式中,还田占比40.61%,焚烧占比25.10%,饲料化占比30.84%,燃料化占比3.45%,现阶段秸秆首选处置方式为还田.分析调查问卷发现,现阶段存在着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认识欠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以及技术设备不够充分等问题,结合调查结果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温室大棚土壤环境参数影响作物正常生长,需长期对其进行监测。针对现有固定式温室大棚土壤参数监测仪中传感器末端普遍长期埋于土壤中,导致传感器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引入一种基于Arduino的土壤参数监测仪。该仪器可实现对土壤参数的定时检测,为植物生长所需土壤营养成分的配比和定时灌溉提供实时精准参考数据。在数据采集完成后实现对监测仪传感器探针部位的自动清洁和维护,减缓了传感器因长时间接触土壤造成的电化学腐蚀生锈,提高了传感器使用寿命。该监测仪为实现智能化温室环境动态监控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样点灌区的选择对于农业灌溉用水量统计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用水总量统计方案(试行)》中用水大户逐一计量统计、一般用水户抽样调查、综合推算区域灌溉用水的技术方法,结合各省灌区基本情况,综合确定灌溉用水量统计的样点灌区选择和布局方法。各省级区样点灌区选择和布局包括省级区样点灌区数量确定、灌溉分区样点灌区数量分配和灌溉分区样点灌区布局。省级区样点灌区数量根据《用水总量统计方案(试行)》和统计学相关理论确定;灌溉分区样点灌区数量根据分区内灌区数量权重按比例分配;灌溉分区样点灌区布局根据灌区信息按照非随机抽样方法确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区域集中度测算2003—2016年中国林产工业两位数产业集聚水平,并实证分析林产工业两位数产业集聚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1)木材加工业和家具制造业处于中度集聚状态,而造纸与纸制品制造业处于低度集聚状态;2)木材加工业集聚度呈上升趋势,而家具制造业和造纸与纸制品制造业集聚度呈下降趋势;3)中国林产工业主要集聚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广东、山东和浙江等沿海省份,但木材加工业和家具制造业分别在广西和四川有较快增长趋势;4)木材加工业集聚水平与其产业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而家具制造业和造纸与纸制品制造业集聚与其产业经济增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防治烟粉虱药剂增效配方。[方法]采用交互测定法和共毒系数法,对5种杀虫剂进行增效配方和最佳配比的筛选并测定最佳配比对5种常见农业害虫的毒力。[结果]啶虫脒和哒螨灵以6∶4复配对烟粉虱的共毒系数最高,达317.14,8∶2混配时共毒系数达248.94;阿维菌素与啶虫脒以4∶6和3∶7复配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48.53和107.05。啶虫脒和哒螨灵以6:4复配,对桃蚜、朱砂叶螨和棕榈蓟马有明显的增效作用,CTC分别达235.91、210.95、264.59;对黄曲条跳甲和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也有较好的生物活性,CTC分别为177.61和188.88。[结论]啶虫脒和哒螨灵以6∶4复配为最佳配比,且对5种常见农业害虫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山东省不同稻区二化螟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筛选出绿色、高效的杀虫剂,采用人工饲料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代表性稻区二化螟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度。结果表明,东营、济南、济宁、临沂稻区的二化螟对甲维盐、印楝素的敏感度最高,对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的敏感度较高,对毒死蜱的敏感度较低。临沂稻区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指数是东营稻区的1.58倍,济宁稻区二化螟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指数是东营稻区的1.56倍;四个稻区二化螟种群对其它4种药剂的敏感度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和客观评价昆虫肠道各段内纤维素酶的活性,在不同pH及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定长足大竹象成虫肠道3段(前、中、后)内3类纤维素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成虫肠道内有完整酶系,长足大竹象成虫前肠中CX酶的适应温度以及pH的范围较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最适温度(T)在50~70℃,最适pH为6~8,在高温和强碱条件下均为检测出酶活性,且前肠中的C_1酶较其他两段存在最大的酶活性,为0.0349μmol·min~(-1)·mg~(-1)(pH值=3,T=40℃)。长足大竹象成虫中肠中C_1酶的适应范围远大于其余两种,最适温度为30~70℃,最适pH值为5~8,在强酸、强碱情况下均未检测出酶活性。长足大竹象成虫后肠中的3中酶的最适温度区间都为30~50℃,最适pH值区间为5~8,较前、中肠两段的最适温度、pH值区间较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