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7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鉴于低洼粘朽稻田采用翻(14-16 cm深)-耙-耢耕作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影响水稻的产量和作业成本的降低.因此设计了稻田少耕轮耕体系.经过第一、二阶段试验——平翻深松少耕体系,肯定了稻田加深耕层的增产作物及两年的后效.为了降低平翻深松作业次数和成本,设计了旋耕深松-耙茬(或旋耕)一耙茬的三年少耕轮耕体系.经过三年试验,证明这种耕作体系有增产10%以上和降低作业成本52.8%的效果.同时设计和制造了相应的农具—水旱兼用旋耕机.  相似文献   
2.
浅穴耕作     
浅穴耕作在美国应用较早 ,其在减少径流、减少侵蚀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地表浅穴的存在能够贮存雨水 ,减少地表径流的发生 ,并且能够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据试验研究 ,浅穴耕作比翻地、耙地的土壤流失量低 10倍 ,比垄作耕法低 2 5倍。浅穴耕作不但适合旱作地 ,而且适合灌溉地 ,它可以应用于多种土壤、多种作物。实施浅穴耕作棉花增产 32 %以上 ,高梁增产 170 0kg/hm2 。但实施浅穴耕作也有减产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浅穴耕作区除草不佳 ,或积水过多 ,土壤通气减弱或不利于播种及其它耕作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大豆与玉米、谷子不同作物的田间对比法和室内培养液栽培法相结合,研究了大豆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主要从土壤物理角度探讨了大豆肥田的机制.结果表明,种植大豆当年,大豆与对照作物相比,只减轻了耕层土壤中氮的消耗,并未增加土壤含氮量;大豆生育期间,其根系的分泌物和脱落物以及死亡的根系被分解后所形成的物质可起到胶结剂的作用,改善了土壤颗粒的表面性质,在根系穿插、挤压作用的动力下,有助于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耕层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形态及其分布有较大的改善,协调了土壤三相比例,耕层土壤的导水、蓄水和通气状况增强,调节了土壤肥力,认为大豆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大、速度快,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很多专家大声疾呼:“水土流失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存亡”,“严重的水土流失正使中国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变得又‘薄’又‘黄’,再不抓紧防治”,“土地一旦流失光,将寸草不生”,“黑土地也许将成为书本上的一个历史名词”。 如何防治水土流失问题,是摆在我们农业生产上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黑土地所遭受的灾难,让东北农业大学的沈昌蒲、温锦涛、李英三位老教授忧心如焚!三位老教授出于历史责任感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大声疾呼:要像抢救濒临灭绝的大熊猫一样抢救黑土地!现将东北农业大学沈昌蒲、温锦涛、李英三位老教授撰写的《关于抢救黑土地的建议》在此刊发,供有关部门领导参考。  相似文献   
5.
6.
深松耕法平衡土壤水分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幅员广阔,地形复杂,受内陆与海洋气团的交替影响,省内各地区气候差异较大。春季多大风,年降雨量300—700毫米,其中60—70%的雨量集中在6—8月,所以雨量分布不均、不稳。旱涝灾害多。因此,黑龙江省土壤水分平衡方面的任务是:前期主要是防旱,后期主要是防涝,全年随时防旱又防涝。  相似文献   
7.
大豆肥田机制的研究Ⅰ.大豆生育过程中新老根系的更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种研究方法,证实了大豆从苗期开始已有老根不断腐解和新根不断生出的更替现象。通过方格差值法,在大豆生产期中进行五次测定,结果证明,6-8月之间大豆在田间每0.0175m^3,50cm深度至少有1130.6m根长和255.6个根瘤在土壤中生存和更替过,文中对大豆根系更替原因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坡耕地垄作区田最佳挡距数学模型及其检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黑龙江省垄体的几何图形,推导出各种坡度垄作区田单个浅穴容积V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最佳挡距数学模型L=168θ-0.50.在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检验此模型时,选择了2°,4°和6°坡的玉米和大豆坡耕地,比较最佳挡距、最大挡距和不设土挡的开放垄的拦蓄降雨量。最佳挡距拦蓄降雨量分别是54.8mm,50.4mm和42.06mm,比最大挡距分别多拦蓄18.4mm,19.9mm和19.7mm降雨。比不设土挡的分别多拦蓄49.4mm,44.6mm和39.9mm.在自然降雨条件下,6°大豆坡耕地最佳挡距的产量比最大挡距和不设挡的对照区分别增产22.3%和36.8%,证明此最佳挡距模型是可行的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新技术——垄向区田的基本原理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垄向区田技术解决了强降雨和土壤渗透慢的矛盾,保水保土效果明显,作物增产显著,而且成本低,动土量少,便于田间管理,有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了垄向区田技术中最佳垱距、土垱厚度、应用范围的确定及其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且水土流失严重。垄向区田技术是目前唯一能落实于农业生产中的水土保持技术。介绍了1QD型垄向区田筑垱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QD型垄向区田筑垱机的关键参数,分析机械化筑垱作业的优势,以便为推广垄向区田技术提供配套的农机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