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林业   3篇
  6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立地管理方式对多代经营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在 1代杉木采伐迹地上用 5种林地处理方式进行 2代杉木人工林营造 ,试验表明 :(1)BL3BM0 (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 )处理方式对 4年生 2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 ,对降低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pH值的作用最大 ,是最佳的立地管理措施 ;(2 )BL1BM0 (清理树木的所有部分 )处理生长最慢 ;(3)BL0 BM0 (清除地上所有有机质 )处理的杉木在 1~ 2年生时生长为次好 ,但对土壤肥力的维持最为不利 ,3年生后杉木生长略为落后 ;(4)BL2 BM1(商业性收获加炼山 )处理的杉木生长比BL2 BM0 (商业性收获 )的略好 ,但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5 )采伐剩余物分解至质量残留 5 0 %的时间需要 2 0个月 ,估计分解至质量残留 5 %需要 90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本对闽江流域20个植被类型的水效率进行了测定,并从生态角度对这些类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柳杉林、格氏栲林、建柏林、杉木建柏混交林和马尾松林是水源涵养林和缓洪林的适宜林种。在该流域大力营造和合理配置这些林种,对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闽江,发展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闽江是我省最大的河流,主流长552公里,流经32个县、市,流域面积6.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一半。年迳流量达552.9亿立方米,是我省水利交通的命脉。近年来,由于该流域森林过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林分质量不断下降,造成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川枯水位下降,枯水期延长,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航运事业。因此,从生态学角度了解闽江流域植被 的理水功能,为合理经营和营造闽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缓洪林提供科学依据,是保护闽江发展我省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2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一片 2 9年生一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 ,开展 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第 2代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研究 ,结果表明 ,BL3 BM0 (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 )处理方式对 2年生 2代杉木林的造林成活率和生长最为有利 ,其次为 BL0 BM0 (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 )处理 ,BL1BM0 (清走树木的所有部分 )处理生长最慢 ;BL2 BM1(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 )处理造林成活率最低 ;炼山处理 ( BL2 BM1)与保留相同数量采伐剩余物而不炼山的处理( BL2 BM0 )相比 ,杉木生生长和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5.
闽江上游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闽江是福建第一大江,其流域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一半.合理开发和利用闽江水资源,对我省工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闽江十余种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求为闽江流域的林业规划及水源涵养林的树种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类天然林总持水量为荒山荒地的1.16~1.40倍,土壤初渗值和稳渗值分别为荒山荒地的9.53~14.5倍和8.72~10.37倍.人工林中的柳杉、鄂西红豆、马尾松、格氏栲和细柄阿丁枫总持水量为荒山荒地的1.11~1.32倍,土壤初渗值和稳渗值分别为荒山荒地的3.39~9.67倍和3.10~9.10倍,是比较理想的水源涵养林.  相似文献   
6.
“草-牧-沼-蔬”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草-牧-沼-蔬"循环农业模式,初步分析了这一模式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2011-2012年两年间,"草-牧-沼-蔬"循环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建议通过政府补贴或农企共同合作发展有助于发展循环农业,降低运行成本及其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安市侵蚀劣地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土壤抗蚀性的研究 ,结果表明 :采取种植各种果树的治理措施 ,土壤各项抗蚀性能指标均有较大提高 ,是较好的保持水土措施 .从各项抗蚀性能指标来看 ,以采取种植杨梅的治理措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退化红壤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8  
采取4种不同治理模式对福建省长汀县花岗岩区红壤严重侵蚀地进行治理,1992年对各治理模式及相应对照的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土壤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及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得到显著的加强,土壤养分贮量和速效养分供应强度得到明显改善,土壤肥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表明采用合适的生物措施,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改善严重退化红壤肥力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杉木1年生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关于现有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在世界林学界范围内已得到基本一致的认同,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有的将2代人工林的多种表现称之为“第2代效应”,包括品种改良和施肥等措施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常规措施导致的负面影响在内,造成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试验的方法和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立地管理方式对多代经营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在1代杉木采伐迹地上用5种林地处理方式进行2代杉木人工林营造,试验表明:(1)BL3BM0(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填加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3年生2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其次为BL0BM0(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2)BL1BM9(清走树木的所有地上部分)处理生长最慢;(3)BL2BM1(商业性收获加炼山)处理的杉木生长比BL2BM0(商业性收获)的略好,但未达到差异显著;(4)除了BL3BM0处理与BL1BM0处理间的杉木单株总生物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其余任何处理间的生长指标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