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为了明确文山高峰牛体重、头长、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体高、腿围、额宽等体尺指标间的关系,实验采用系统聚类和方差最大旋转法对上述9个体尺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将25头雄性文山高峰牛的9个指标区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主成分,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方差为45.467%,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方差为18.893%,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方差为10.809%,第4主成分的贡献率方差为9.318%;聚类分析将9个指标聚类为3个亚类,其中管围、额宽、头长聚为一类,体斜长、胸围、腹围、体高、腿围聚为一类,体重单聚为一类。本研究阐明了文山高峰牛的体型外貌特征以及为日后的选育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就文山黄牛的分布、品种特性、适应性、杭病力、生产性能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水稻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花培加倍单倍体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水培法在齐穗期考查了与水稻抗倒伏相关的根基粗、总根数、最大根长、根干物重和根冠比等地下部根系性状及分蘖数、株高、株周长、单蘖直茎和地上部干物重等地上部性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区间作图分析,除分蘖数、地上部干物重外,其它8个性状共检测到13个相关的QTL。其中与根基粗、根冠比、株周长、单蘖直茎相关的QTL各1个,分别位于第8、第1、第7和第8染色体上。与总根数、最大根长、根干物重相关的QTL各2个,分别位于第1和第2、第1和第6、第1和第12染色体上。与株高相关的QTL共3个,分别位于第1、第4和第8染色体上。相关分析表明,各根系性状相互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除根冠比外,其它根系性状与地上部分蘖数、株高、株周长、单蘖直径和地上部干物重之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除分蘖数外,地下部根系性状与其它地上部性状存在着显著线性效应。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水稻抗倒伏因子的遗传基础及制定抗倒伏性育种策略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开展穗相关突变基因的定位与克隆有利于解析穗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对水稻超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为探究水稻穗发育分子机理,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水稻突变体库中鉴定到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秃穗突变体nsp1。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是由一对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SSR和STS分子标记对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定位,最终将NSP1精细定位在4号染色体分子标记zd38和zd30之间约41.6 Kb的区间内,发现该区间共有7个预测基因,其中LOC_Os04g56780为一个与分生组织发育相关的WUSCHEL的同源基因,可能为NSP1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山牛育肥效果及其屠宰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山牛,又名文山高峰牛,属役肉兼用型黄牛地方品种,是我国南方的地方良种之一,中心产区在云南省的广南、富宁两县2011年收录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经过多年的提纯复壮,文山牛生产性能有了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揭示文山牛的肉用性能及肉的品质,本研究就文山牛公、母牛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和比较,并就公、母牛各6头短期育肥、屠宰性能测定和牛肉品质分析,各项指标较前期有大幅提高,提纯复壮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同时今后必须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日粮调制、扩大群体规模,以尽快开发更多终端产品,促进地方良种的保种与利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水稻扭曲叶突变体rtl1是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的。在苗期,该突变体的叶片就表现出皱缩和扭曲状。将该突变体分别与籼稻品种台中本地1号和浙辐802进行配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混合分离法,找到了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紧密连锁SSR标记RM1155,通过新发展的多态性STS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STS标记T1591和SSR标记RM1359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48和0.96 cM。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水稻扭曲叶突变体rtll是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梗稻品种日本晴获得的.在苗期,该突变体的叶片就表现出皱缩和扭曲状.将该突变体分别与籼稻品种台中本地l号和浙辐802进行配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混合分离法,找到了位F第4染色体上的紧密连锁SSR标记RM1155,通过新发展的多态性STS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STS标记T1591和SSR标记RM1359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48和0.96 cM.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