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3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油茶饼粕为原料,分别在300℃和600℃条件下热解制备成生物炭,以及发酵成为有机肥,研究不同温度生物炭和有机肥元素含量和表面特征的差异。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土壤呼吸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pH值和灰分含量升高,矿质元素含量增加,C、N、H含量和H/C比值降低,表面官能团减少。在添加有机肥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量普遍较高。300℃生物炭的土壤呼吸强于600℃生物炭,600℃生物炭的CO2累计排放量小于对照土壤。300℃生物炭对土壤中的SOC、MBC、DOC的贡献率要高于600℃生物炭。单独添加生物炭的土壤矿化强度比较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MBC和DOC对土壤CO2累计排放量的直接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烧制生物炭是油茶饼粕再利用的一项新措施。以福建油茶林红壤和不同温度(300℃和600℃)烧制的油茶饼粕生物炭为研究对象,在连续120 d微宇宙培养实验基础上,对不同时间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生物炭对土壤呼吸作用和酶活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00℃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且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的前30 d,而在整个120 d培养阶段,600℃生物炭对土壤呼吸速率和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可溶性碳含量是影响红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综上,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矿质养分有效性。本研究可为油茶饼粕生物炭在改良油茶林土壤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生物炭施用是否影响土壤中沙门氏菌的滞留和存活行为,将在300、500、700℃制备的鸡粪生物炭分别施用于2种典型的农业蔬菜土壤(山东棕壤和江西红壤)中,通过室内一维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沙门氏菌在施用生物炭土壤剖面中的纵向滞留和存活特点.结果显示,300℃生物炭没有显著影响棕壤和红壤中沙门氏菌的滞留,但500℃和700℃生物炭促进了沙门氏菌在红壤和棕壤土柱中的滞留,且700℃生物炭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P<0.05).沙门氏菌在土柱表层(0~1 cm)的滞留量高,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滞留的沙门氏菌逐渐减少.通过Weibull单指数模型拟合得出:鸡粪生物炭显著促进了沙门氏菌在红壤和棕壤土柱中的存活,其中300℃生物炭土柱中沙门氏菌的存活能力最强,但是生物炭制备温度对沙门氏菌存活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沙门氏菌的滞留量与土壤性质没有显著相关性,但沙门氏菌疏水性的变化可能是造成沙门氏菌滞留变化的部分原因.研究表明,鸡粪生物炭影响了沙门氏菌在蔬菜土壤中的滞留和存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作物和饮用水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将300℃、500℃和700℃制备的猪粪生物炭分别施用于黑土,棕壤,红壤和砖红壤四种典型的蔬菜土壤中,利用室内恒温培养实验研究生物炭对土壤中沙门氏菌存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生物炭显著地促进了沙门氏菌在黑土,红壤和砖红壤中的存活,但是对棕壤中沙门氏菌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生物炭的制备温度对沙门氏菌的存活有不同的影响,沙门氏菌在添加了300℃生物炭土壤中的存活时间长于500℃和700℃生物炭,其中沙门氏菌在添加300℃生物炭的砖红壤中存活时间最长,存活时间达到111.36天。简单相关分析证明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未添加生物炭蔬菜土壤中沙门氏菌的存活时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添加生物炭后总钾含量是影响沙门氏菌存活动态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5.
沙门氏菌是引发土壤生物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首要病原菌。以福建省几种主要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沙门氏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动态及其主控因子,为评估福建省土壤中沙门氏菌存活可能导致的环境和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中沙门氏菌的存活数量随时间均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通过Weibul单指数模型计算得出沙门氏菌在水稻土中存活最长,且沙门氏菌在不同土壤中的存活时间顺序为:水稻土潮土滨海风沙土紫色土红壤黄壤;(2)土壤p H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沙门氏菌在福建农业土壤中的存活的主控因子。可见沙门氏菌在福建省6种主要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较长,均有污染农作物和地下水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污水灌溉和人畜粪肥施用一直是国内外农业中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普遍。然而,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细菌,工业和医院废水更是富含各种病原体,污泥、垃圾和粪肥均可能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有害生物种群可随污水灌溉和粪肥施用进入环境中,并通过污染土壤、水源、大气和农畜产品等途径传播或"引燃"疫情的爆发,从而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泰宁地区天然林与人工林锥栗外生菌根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方法】以泰宁县天然锥栗林与人工锥栗林为采样地,采集锥栗根际土壤和根系样品,检测土壤理化性质,采用菌根学形态描述和分子鉴定对锥栗根部外生菌根真菌类型进行鉴定,并分析其侵染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天然林锥栗与人工林锥栗之间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天然林锥栗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与含水量显著高于人工林锥栗样地。人工林锥栗与天然林共鉴定到五类外生菌根真菌,隶属于2门3科5属。其中天然林锥栗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的侵染率最高,达到了33.62%;而人工林锥栗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的侵染率最高,为65.61%;此外,乳菇(Lactarius kesiyae)、绒盖牛肝菌属(Xerocomus sp.)和红菇属(Russula sp.)也是泰宁地区锥栗的主要外生菌根类群。外生菌根真菌侵染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全磷、全钾和含水量与菌根侵染率密切相关。【结论】泰宁地区锥栗天然林与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存在差异,且天然林外生...  相似文献   
8.
镁肥与添加剂施用后土壤镁迁移与淋洗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模拟了镁肥及不同用量添加剂包括生物质炭、有机肥、石灰施用土壤后镁素的有效性及迁移淋溶特征。结果表明:施用添加剂后均不同程度提高施肥土层(0~15 cm)土壤pH。施用镁肥、生物质炭、50%需求量石灰与3.3、6.6 g/kg有机肥后,施肥土层交换性镁含量显著增加,而10 g/kg有机肥与100%、200%需求量石灰施用则降低施肥土层交换性镁含量;各处理土壤表层交换性镁含量范围为14.61~126.03 mg/kg。施用有机肥与石灰后,镁的迁移能力增强,未施用肥料添加剂土层(15~50 cm)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占土柱总量的64%~86%,而对照处理仅为62%。施入生物质炭后,镁淋失量最高,且与施用量呈正比;施用石灰则降低土壤镁淋失,与对照处理相比,最高可降低7.95%;施用有机肥镁淋失率最高为46.58%,固定率最低为49%;施用生物质炭后镁释放量最高为507.4 mg,与添加量呈正比,而石灰、有机肥处理镁释放量为101~156 mg。综合分析,施用生物质炭后,镁释放量与土壤有效镁含量最高;施用石灰后,镁淋失量最少,淋失率最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