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7篇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对茶园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质地差异较大的二种茶园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引起的水溶性铅、有效态铅和铅的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酸化可显著地促进其它形态的铅向可交换态铅转化,增加土壤铅的水溶性和生物有效性。当土壤pH较高(pH>4)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促进土壤铅的活化,但在pH较低(pH<4)的土壤中,有机质积累降低了土壤中的有效态铅。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对铅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在砂质土壤比粘质土壤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及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及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思想认识,山林权证,用材林和经济林与生态区位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县(市、区)林地逆转情况的调查.分析了林地逆转的原因,提出遏制林地逆转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和黄壤颗粒有机碳和碳黑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履勤  章明奎 《土壤通报》2006,37(4):662-665
颗粒有机碳和碳黑是土壤中两类性质不同的碳库,它们的数量可反映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浙江省红壤和黄壤中这两类碳库有很大的变化,并与土地利用方式存在联系。颗粒有机碳的数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林地>茶园>旱地;而碳黑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一般是:旱地、茶园>次生林地>原生林地。颗粒有机碳是土壤碳库的易变组分,易受利用方式改变而变化,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随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增加。相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碳黑数量与粘粒呈正比。土壤中>1 mm水稳定性团聚体与颗粒有机碳含量相关,而土壤<0.25 mm团聚体与碳黑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和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构建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采用以组织森林经营类型为核心的龄级法森林经营体系,优化森林经营决策,能有效地解决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合理配置林地资源,发挥森林资源三大效益。  相似文献   
6.
种植马尾松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移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马尾松20 a后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地土壤中交换态重金属组分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均明显高于废弃农地.土壤重金属的剖面分布也表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马尾松林地大于废弃农地,而迁移程度Cd >Zn > Cu > Pb.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的马尾松可增加土壤重金属的迁移和流失潜力.  相似文献   
7.
林地与农地转换过程中红壤有机碳、氮和磷库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比较自然林地、农地和造林地红壤表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和磷的组成及分布特点,探讨林地开垦为农地和农地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为农地后,有机碳(特别是颗粒状有机碳)和全氮明显下降,有机碳的下降程度高于全氮,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自然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比农地土壤高出219%,土壤总氮平均比农地高出15%。而当农地退耕还林后,有机碳、氮和磷呈相反的变化。自然林地、农地和造林地土壤的平均颗粒状有机碳分别占土壤总有机碳的65%,11%和47%,差异很大,大团聚体中颗粒状有机碳和有机磷的稳定性较低,最易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表5参14  相似文献   
8.
国有林场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深化改革。通过分析浙江省国有林场改革的过程,对国有林场深化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合国有林场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的保护一直以来是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一大难题,文章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对其加强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全面分析了百山祖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及其特征。并针对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