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8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以生态类型实施生态建设是流域治理捷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高原藏区桑那小流域草场超载、开垦严重、气候干旱的特点,实施水土流失分区综合防治,在生态修复保护区以封禁为主;草地农牧业系统建设区通过合理调整农牧结构,种植优质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建设区强化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结合香格里拉旅游业、大力发展花卉、无公害蔬菜、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同时建立合理的土地用养制度和防护林体系,以促进区域生态优化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香格里拉县典型区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径流小区观测、植被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等途径,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退化陆生生态系统,通过自然恢复和人为诱导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所改善.根据植被群落结构和进展演替趋势分析,天然次生林的生态功能最好,人工混交林和灌丛次之,荒草丛最差;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天然次生林和灌丛有较好地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坡耕地是退化最严重的脆弱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3.
美国环境工程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 环境工程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球社会、政治动荡年代兴起的。1970年,在新成立的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不懈努力下,环境工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1970年之前,只有环卫工程师,通过建造城市和工业废水处理厂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到80年代,经过工程技术培训的环卫工程师们改名为环境工程师,以便更好地与新环境保护局更广泛领域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总结有关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电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情况调查和实践,用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了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水土流失防治的宏观控制目标和量化防治标准为基础,从水电工程水土流失控制效果和植被恢复效果两方面入手,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指出了该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香格里拉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香格里拉县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30a 来森工企业的采伐及人口的不断增长,薪柴及用材需求的增加,开发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不合理的采伐、采石、采砂,过度放牧等造成了大量的砍伐迹地,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自然灾害逐年增多。几年来,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以控制。2002~2004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表明,只要因地制宜采取禁牧育草、休牧育草、封山育林、人工诱导治理等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功能较完善的稳定生态系统。但鉴于生态修复工程尚处于试点期,还存在一些重建轻管、经费短缺、部门协作差、经济效益比重过高、科技含量不足,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考虑不周等丞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滇西高原不同地类坡面产流产沙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根据径流小区观测,对滇西高原主要典型地类的坡面产流产沙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灌木林和天然次生林,有较好的调节径流和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二者的产流量分别比坡耕地减少64.0%和63.7%,产沙量分别减少82.1%和74.5%;荒草地的产流产沙量分别比坡耕地减少19.9%和46.6%。产流量与产沙量均与降雨量和最大10min时段降雨强度呈显著幂函数关系,产沙量与产流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土壤理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滇西北高原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周边区域的坡耕地、荒草地、自然恢复灌丛、自然恢复高山松次生林以及人工混交林等五种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将它们当作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的不同阶段,研究不同地类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不同土层看,0~20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自然含水量和pH值比20~50 cm及50~100 cm土层有所增加,土壤容重则比下层减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及速效钾向土壤表层富集。从不同植被类型看,自然恢复灌丛、荒草丛对0~20 cm土层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大于人工混交林和高山松次生林。  相似文献   
8.
ACED是一种在欧洲应用广泛的介于小流域和径流小区尺度之间的半定量化土壤侵蚀快速调查评价方法,使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这种方法更强调土壤侵蚀的具体部位、侵蚀部位的周围环境、径流泥沙的来源和去向、综合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治理措施的对位配置等问题。并注重协调土地经营者、土地管理者、规划部门与治理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径流小区观测,对陆生生态系统的退化模式和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形成的退化生态系统通过人为诱导修复,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功能较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灌丛、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都已经形成明显的立体垂直结构,并有正向演替趋势。荒草丛、灌丛、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9、2.58、2.04和2.03,对应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0、0.81、0.67和0.65。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其0~3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坡耕地、荒草丛、天然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高8.7%、24.7%、45.9%和14.3%,有机质含量分别高19.3%、15.9%、276.8%和50.9%。天然次生林由于本底立地条件差,理化性能赶不上其他类型。人工幼林和天然次生林有较好的减轻土壤流失的作用,分别比坡耕地减少土壤侵蚀量38.0%和52.3%,比荒草坡减少土壤侵蚀量25.0%和42.3%。  相似文献   
10.
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滇西北高原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周边区域,以荒草丛、自然恢复灌丛、自然恢复高山松次生林以及人工混交林等四种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视它们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阶段,研究不同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对各生态系统的群落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分析表明,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群落结构的复杂性依荒草丛→灌丛→人工混交林→天然次生林逐渐增加。荒草丛、5年生灌丛、13年生人工混交林和15年生天然次生林的灌木层生物量分别为08、.170 4 t/hm2、2.044 9 t/hm2、3.796 5 t/hm2,草本层生物量分别为7.491 2 t/hm2、4.681 2 t/hm23、.985 2 t/hm2和1.696 6 t/hm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