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7篇
综合类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棕壤和褐土的酸淋溶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室内模拟淋洗土柱的方法 ,对棕壤和褐土的酸淋容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 H低的酸雨使棕壤严重酸化且有活性铝测出 ,但对褐土的影响相对较轻。 4种盐基离子淋失总量与酸雨的氢离子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淋失量 Ca2 >Mg2 >Na >K ,其中 Na 对酸雨的酸度最不敏感。电导率的变化与盐基淋失量的变化有相同趋势 ,但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别倍数大于盐基淋失差别的倍数 ,4种酸雨对土壤的危害程度为 p H2 >p H3>p H4、p H5 ,其中危害棕壤的程度高于褐土。  相似文献   
2.
离子交换树脂膜埋置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效养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离子交换树脂在农业上的应用已有近50年的历史,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土壤中的磷;然后用阳离子交换树脂研究了土壤中钾的有效性及缓效钾的释放,后来开始用离子交换树脂测定土壤中营养元素。离子交换树脂在测定土壤养分的研究方面经历了树脂颗粒、树脂袋和树脂膜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酸雨形成,我国研究的现状,酸雨的特点及对生态环境(植物、土壤水体)的影响和危害,针对我国酸雨存在的严峻现实,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随着土壤总含盐量0.22%上升到2.47%,碱碗根、茎、叶主脉维管束导管径减小。叶表皮细胞外的角质层波状纹饰由稀疏、平浅变为紧密、高深。茎及叶主脉导管排列由散生转变为多数呈直线排列,根中木薄壁细胞壁木质化加厚程度加强,次生生长提前,次生结构逐渐发达。  相似文献   
5.
镁、钙肥对肥城桃品质影响及平衡施肥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尽管肥城果园土壤富含可溶性及交换性钙镁,但肥桃果实品质对钙镁肥的施用有明显反映。基于其它矿质养分量佳处理,每公顷桃园施用50kgMgO可以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及Vc含量,同时降低可溶性酸含量。虽然耐贮性略有降低。适口性和外观商品性也有显著改善。增施镁肥和配施钾镁肥能显著提高单果重15%-23%。相反。在果实膨大期喷施钙肥有降糖升酸及Vc含量降低的反作用,但可延长果实储期3~7d。增加钙肥喷施次数对各项品质的效果作用不明显。肥城桃优质高产的适宜Ca/Mg和Mg/K比分别为2和3。  相似文献   
6.
钾肥对大棚栽培西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施钾与西瓜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钾肥可提高抗病性,减少病株率。果糖、蔗糖、葡萄糖和总糖含量也有明显提高。在亩施钾肥7.5~22.5公斤条件下,增产显著,增产率由7.2%上升到25.3%。  相似文献   
7.
钙对结球甘蓝钙镁硫吸收分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利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不同钙浓度下,甘蓝(BrasicoleraceL.varcapitataL.)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器官对钙的吸收和分配,及钙对镁硫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a2+浓度在0.2~6.4mmol/L范围内,甘蓝植株含钙量随营养液Ca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莲座期甘蓝不同器官Ca的含量为:外叶>内叶>茎>根。在镁浓度相同时,甘蓝全株含镁量随营养液Ca2+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在硫浓度相同时,含硫量随营养液Ca2+浓度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国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的长期试验田,采集长期不同处理下的未破坏土壤样品,采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研究不同处理下这些团聚体颗粒组中的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分配变化,探讨土壤有机碳积累与团聚体物理保护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组成以200~20μm和20~2μm粒径为主,分别占22%~43%和27%~44%,微团聚化作用较强。SOC含量以2 000~200μm和<2μm粒组中最高;而易氧化态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主要富集于2 000~200μm粗团聚体颗粒组中,其占SOC的比例(LOC/SOC)也是以该粒径中明显最高。直径为2 000~200μm的粗团聚体颗粒组作为新增有机碳的主要载体,随不同耕作和施肥等长期处理的变化最为强烈,其中又以红壤性水稻土的SOC和LOC随不同施肥的变化最为强烈,说明其良好管理下的有机碳累积效应最为显著。统计分析表明,全土的有机碳积累量与2 000~200μm粗团聚体的有机碳积累量之间的关系可用抛物线拟合(R2=0.95,n=8)。由此看来,长期试验下新固定的有机碳积累及其粗团聚体保护可能存在某种饱和机理。计算表明,供试水稻土的粗团聚体保护在长期试验期内还未达到其饱和限,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我国学者对于近20年来南方水稻土特别是红壤丘陵区水稻土有机碳固定速率较高的认识。同时,红壤性水稻土的粗团聚体保护作用最强,仍然具有明显的固碳潜力,这也提示土壤中氧化铁对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固定和化学稳定可能有重要贡献,水稻土固碳的团聚体保护作用与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山东高产粮田腐殖质组成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山东省典型高产粮区———桓台、滕州、寿光土壤为试材 ,研究了高产粮田土壤腐殖质组成特征与中低产田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高产粮田有机碳含量为 7.2 2~ 1 4 .2 2g/kg ,平均 9.87g/kg ;腐殖酸碳 2 .0 8~ 3.0 5g/kg ,平均 2 .48g/kg ,其中胡敏酸碳 0 .92~ 1 .5 7g/kg ,富里酸碳 0 .99~ 1 .70g/kg ,胡敏酸碳与富里酸碳比值 (HA/FA)为 0 .6 3~ 1 .31 ;有机碳约是腐殖酸碳的 4倍 ;中低产田各组份平均含量低于高产田而变异系数大于高产田 ;土壤速效氮磷钾对腐殖质各组份都有影响 ,但对HA/FA比值影响最大的是碳酸钙和pH。  相似文献   
10.
在对我国南方3种典型的水稻土有机碳团聚体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的团聚体颗粒组进一步进行有机碳键合形态分析,考察不同键合态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由此探讨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积累中物理作用基础上的化学机制。结果表明:钙键合态有机碳(Ca-SOC)多分布于2 000~200μm的粗团聚体颗粒组中,且在紫色水稻土中含量最高(达到9 g kg-1左右),而红壤性水稻土中最低(不到3 g kg-1);相反,铁铝键合态有机碳(Fe(Al)-SOC)趋向于在细团聚体颗粒组集中,是<2μm颗粒组中有机碳的优势组分,且以红壤性水稻土中最高(介于20~30 g kg-1之间),紫色水稻土中最低(仅为10 g kg-1左右),这与该团聚体颗粒组中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分布相吻合。统计分析表明,易氧化态碳(LOC)占有机碳(SOC)的比值与Ca-SOC占SOC的比值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与Fe(Al)-SOC占SOC的比值表现为反相关关系。直径为2 000~200μm的粗团聚体中的Ca-SOC和Fe(Al)-SOC对长期不同耕作和施肥的响应最为敏感,良好的耕作施肥下水稻土有机碳的积累主要表现为Fe(Al)-SOC的增加。氧化铁铝的含量与SOC和LOC的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变关系,说明这些土壤发生的无机组成分在有机碳的保护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以红壤性水稻土粗团聚体中的氧化铁铝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强。由此看来,团聚体更新中物理保护的有机碳在细团聚体形成中进一步与氧化铁铝的键合可能是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稳定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