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6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52,自引:7,他引:52  
唐玉姝  魏朝富  颜廷梅  杨林章  慈恩 《土壤》2007,39(2):157-163
本文对近年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等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组分和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代表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及有机物质转化所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但须结合多样性研究以弥补其无法反映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区系变化的缺陷;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动态反映土壤中生物类群的多变性和土壤质量在微生物数量和功能上的差异;土壤微生物活性体现在土壤微生物商、微生物呼吸和代谢商等方面,应考虑生物量大小与微生物种群活性间的相关关系以反映微生物种群内的差异。土壤酶活性具有极高时效性,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反映出土壤质量的变化。土壤动物通常以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土壤动物区系的相对丰度、多样性或活性作为评价土壤生物质量的敏感指标。与土壤理化指标相比,土壤生物学指标更能对土壤质量的变化做出灵敏迅速的响应,因而被广泛地用于评价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陆向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段沙土壤有机碳的陆向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高程上升,其含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互花米草区/芦苇混合区最高(9.18 g·kg~(-1));土壤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与土壤有机碳相似,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以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土壤脱氢酶最为明显;互花米草的引种及蔓延,增加了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段沙土壤有机碳的陆向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高程上升,其含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互花米草区/芦苇混合区最高(9.18g·kg^-1);土壤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与土壤有机碳相似,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以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土壤脱氢酶最为明显;互花米草的引种及蔓延,增加了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
长期耕作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浙江慈溪100,500,1000a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及其稳定性碳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百年耕种以后,水稻土耕作层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很小。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水稻土剖面不同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异性逐渐降低,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另外,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水稻土剖面下层的δ^13C值,有降低趋势,表明种植水稻带入土体的低δ^13C有机碳会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不断向下层迁移并固定起来。不同年限稻田耕作层土壤中,〈50μm粒级复合体的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2μm,2~10μm,10~50μm;不同粒级复合体有机碳δ^13C值随着粒级的增大而不断降低,新增的碳主要集中在粗粒中,而细粒中的碳为降解的老碳;对于某一粒级复合体来说,δ^13C值顺序均为:1000a〉500a〉100a;〈2μm复合体有机碳属于低活性碳库,耕种上百年后,基本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5.
长期定位施肥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太湖地区25年长期定位试验田的稻麦两季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麦季不同施肥处理间的5种土壤酶活性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无论是仅施化肥还是施有机肥加化肥,稻季5种土壤酶活性的不同肥料配比处理之间绝大多数均无显著差异;成对比较显示,稻麦两季绝大多数相同肥料处理的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仅有稻季猪粪加氮磷钾全施(MNPK)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高于麦季。分析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经过多年的长期定位培肥,土壤储积酶已经达到"饱和"水平,因此不会对外源肥料的施用产生显著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了九段沙3个主要沙洲潮间带水域有机与无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各沙洲潮间带水域有机碳含量之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无机碳含量从江亚南沙到下沙依次显著降低(P<0.05);不同深度(-1、-3、-5 m)的有机和无机碳含量分布均无显著差异,但随深度逐渐减小.综合考虑有机碳和无机碳发现,江亚南沙潮间带水域的碳含量最高.从江亚南沙至下沙,盐度和pH也有较显著变化.潮间带水域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为江亚南沙>下沙>上沙,且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上沙潮间带水域有机碳最高可能是因为随着向海洋的过渡,浑浊度下降,透光性增强,有利于光合作用,水中的盐分又不至于使溶解态有机碳发生絮凝,且缺乏具有高有机碳降解能力的β-proteobacteria.江亚南沙潮间带水域无机碳最高可能是由于较低的盐度使其维持了界面较高浓度的CO2,且使得溶解态的无机碳不易发生沉降.  相似文献   
7.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水稻土25 a长期定位试验稻麦两季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稻麦两季的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糖苷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肥力因子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特别是酸性磷酸酶和β-葡糖苷酶,其稻麦两季的酶活性与pH、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结合土壤酶活性及肥力因子对稻麦两季14种处理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群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土壤酶活性可作为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且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优于脲酶。氮磷肥配施是最优的培肥模式;在施用其他肥料的基础上增施磷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不施肥或仅施有机肥均会导致土壤肥力的退化;秸秆还田可提高麦季土壤肥力水平,而对稻季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种源产业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上海农业发展受到空间所限,要在较少的土地资源上提高产出效率,设立种业项目、发展种业科技并加强管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本文对2011-2014年设立的上海市现代种业发展项目实施和管理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并借鉴其他省市经验,针对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估等环节地提出了创新方法和手段,为提高种业项目管理水平及对其他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九段沙土壤及附近水域石油类物质的时空分布,研究了土壤石油类污染现状及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土壤石油类物质以碳原子数小于10的烷烃和芳香烃类为主,有少量烯烃、羧酸及含氧杂环化合物。土壤石油烃类平均含量为23.98mgkg-1,单因子污染指数在0.431~0.525,污染样本超标率为0,目前土壤石油类污染尚处于清洁水平。土壤石油类物质含量沿高程有显著变化,中潮滩最高,光滩最低;其季节性差异显著,表明湿地土壤有外源石油类物质的输入;夏秋两季含量较高,与期间频繁的海上作业及陆源污染相关;经监测,九段沙附近水域石油类污染含量为0.246~0.309mgL-1,其季节差异明显、且涨潮>落潮,表明九段沙土壤石油类污染主要来自外围水域,水体石油类物质在湿地有部分沉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