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7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0篇
  5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红艳  熊飞  宋丽香  杨毅 《淡水渔业》2017,47(1):107-112
2011年7月—2012年4月对武汉市汉阳地区五个湖泊(后官湖,三角湖,南太子湖,墨水湖和龙阳湖)的水质及沉水植物进行了季节性调查,以了解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后官湖为中营养,而三角湖、南太子湖、墨水湖和龙阳湖为重度富营养,其中龙阳湖污染最重。共采集沉水植物7种,隶属于5科5属,主要种类为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后官湖沿岸带,其它四个湖泊中沉水植物已严重退化,仅在部分水域偶见。后官湖沉水植物盖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分别为67.5%和5.58 kg/m~2,1月份较低,分别为29.3%和1.88 kg/m~2,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结果表明,汉阳地区湖泊沉水植物退化与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下光照下降和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9个微卫星DNA标记对长江支流岷江下游厥溪和长江上游干流朱杨溪红唇薄鳅的2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出73条等位基因,其中厥溪群体中有55条等位基因,朱杨溪群体中有69条等位基因,两群体共有等位基因数为51条。厥溪群体和朱杨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6.111和7.667,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65和0.668;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0.684和0.712,平均多态性信息指数分别为0.621和0.656,从各参数结果来看,朱杨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厥溪。AMOVA结果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红唇薄鳅群体内(98.68%),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32%,固定系数不显著。基因流为9.42,表明两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UPGMA聚类显示,厥溪和朱杨溪群体中的个体相互混杂。这些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厥溪和朱杨溪群体未出现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客观的评价农业水价改革绩效,以云南省某项目区为例,在充分收集项目区有关数据的前提下,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从节水、经济、社会和生态4方面选择15个指标构建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对改革效果进行等级评价,评价结果为较好。该模型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农业水价改革的绩效情况,在农业水价评价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茶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9—2019年WOS(Web of science)和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收录的茶叶香气品质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分别从年代、作者、机构、国家、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呈显著增长趋势,目前已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但各群体间的合作研究相对较少;在该研究领域,我国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日本和美国;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香气形成机理、香气物质提取方法、检测手段及关键香气物质等方面。综上结果,结合时区图谱,进一步指出茶叶香气的研究历程及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40、70、100 mg/kg的臭氧气体处理3种蔬菜种子(油菜、白菜和菠菜)30 min,研究不同臭氧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为该方法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油菜干种子经100 mg/kg的臭氧气体处理后发芽率达到最大值,为94.0%,与CK相比,发芽率提高27.0%;白菜湿种子经70 mg/kg臭氧气体处理后发芽率达到最大值,为99.0%,与CK相比,发芽率提高44.1%;菠菜干种子的发芽率经臭氧气体处理后随着臭氧浓度的升高差异性不显著,其发芽率最高达到80.0%。不同蔬菜种子对臭氧的敏感性不同,导致种子内部的酶活性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鳅科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及在系统进化关系分析中的适用性,对鳅科鱼类3亚科18属61种共35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61种鳅科鱼类的种内和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0和0.16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16.2倍。鳅科鱼类遗传距离在种内、种间重叠较少,能形成一定的DNA条形码间隙。ABGD分类把61个物种划分为66个OTUs,OTUs的划分与距离法基本一致。系统聚类中,有6组鱼类物种个体间相互混杂,不能按各自的物种聚类,有4个物种分化成明显的两支,46个物种能按各自的形态学分类分别聚成单支。南鳅属、花鳅属、似鳞头鳅属、瘦身鳅属和泥鳅属中部分物种没有按其形态学分类的属聚在一起。沙鳅亚科能形成单系,但条鳅亚科和花鳅亚科不能形成单系。在研究中,COI条形码可以鉴定鳅科鱼类75.41%的物种,另外,COI条形码也能够明确大多鳅科鱼类属和亚科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可为鳅科鱼类的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湖南红茶标准样及安化群体种与黄金茶等三种不同嫩度红茶样进行了香气感官品质评价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芽头红茶样品中醇类含量占比最高,呈现出馥郁高长的鲜甜香;一芽一叶红茶样品中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含量居中,多表现为纯正较浓的甜香;一芽二叶茶样样本间差异较大,碳氢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在标准样品中占比较高,其花香明显,在安化群体和黄金茶红茶样品中占比较低,表现为甜香纯正.试验结果可为湖南红茶原料嫩度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C控制系统在糖厂各工段得到了普及应用。但是由于PLC的品种多,编程方法各异,使得PLC控制系统的维护比较困难。本篇文章针对糖厂技术人员和操作工的PLC系统培训方法做了探讨,以实例的形式展示PLC对于不同人员的培训方法,以为今后更好的维护PLC控制系统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二甲基二碳酸盐(DMDC)杀菌技术对巨峰冰葡萄酒发酵过程及品质的影响,为DMDC应用于巨峰冰葡萄酒发酵加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糖质量浓度分别为350和400 g/L的浓缩葡萄浆醪中,分别添加250 mg/L DMDC和200 mg/L亚硫酸盐进行杀菌处理,比较2种杀菌处理方法对巨峰冰葡萄酒发酵期间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酒精度、pH、总酸、挥发酸、花色苷等理化指标及酒体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处理前,当糖质量浓度分别为350和400 g/L时,其对葡萄醪的微生物菌落总数无显著影响。与处理前相比,DMDC处理能降低葡萄醪的菌落总数、霉菌和乳酸菌菌落数,优于亚硫酸盐处理;DMDC处理使葡萄醪的酵母菌菌落数降低至检测限之下,而亚硫酸盐对酵母菌只有微弱的杀菌作用。当糖质量浓度为400 g/L时,DMDC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质量浓度均高于亚硫酸盐处理,且二者之间差异显著;当糖质量浓度为350 g/L时,DMDC与亚硫酸盐处理之间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质量浓度无差异显著。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当糖质量浓度分别为350和400 g/L时,DMDC处理的酒精度、pH均高于亚硫酸盐处理,DMDC处理的花色苷质量浓度低于亚硫酸盐处理,但二者总酸质量浓度差异不大。在发酵前期,各处理组的挥发酸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发酵后期,当糖质量浓度为400 g/L时,DMDC和亚硫酸盐处理的挥发酸质量浓度均较高。由感官评价结果可知,DMDC处理能改善巨峰冰葡萄酒的口感,酒体颜色呈桃红色;亚硫酸盐处理巨峰冰葡萄酒的口感较差,酒体颜色呈紫红的宝石色。【结论】用250 mg/L DMDC对葡萄浆醪进行处理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控制发酵冰葡萄酒品质的杀菌前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体外发酵法,研究了0.2%、0.5%和0.8%酵母多糖对乳酸菌EA-1发酵液pH值及乳酸和SOD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前期(48h以前)各处理组发酵液的pH值高于对照组,而乳酸和SOD浓度低于对照组,提示发酵前期酵母多糖对乳酸菌的乳酸和SOD产生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发酵后期(72h之后),各处理组pH值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发酵96h和120h时,0.5%和0.8%酵母多糖处理组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酵96h后各处理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发酵后期酵母多糖能促进乳酸菌的发酵产生乳酸。发酵96h,0.2%和0.5%处理组SO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120h各处理组SO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发酵后期酵母多糖能促进乳酸菌产生S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