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对草原红牛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纯种草原红牛和含1/2利木赞血缘的改良草原红牛各16头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条件下进行10个月的集中舍饲育肥,研究了2组牛生长速度、产肉率及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和嫩度等肉质水平。结果显示, 改良牛的体高、体长、胸围、体质量、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等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或P<0.05),改良牛的眼肌面积比草原红牛增8.39%,大理石花纹等级和嫩度剪切力值也略大于草原红牛,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利木赞牛对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改良效果显著,且对草原红牛的肉质没有明显影响,草原红牛保持了其原有肉质好的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2.
多维产业引导的鄂西生态圈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居民点承载了农户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功能,是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表现。针对中国农居点分布散乱、经济贫困和功能性弱的现状,开展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乡村空间重构进程。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的关键要素。现有关于产业与整理模式的研究多强调生产空间的可达性、适宜性与协调性,较少探讨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多维引导与带动作用。该研究面向中国鄂西生态圈农村居民点落后散乱以及生态农业潜力大、水平低的特点,选取鹤峰县邬阳乡为研究区,基于产业引导、统筹协调的思路,从产业发展、生活便利和生态健康3个方面综合评价农居点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现状水平、产业辐射能力与产业融合潜力3个维度出发,开展顾及产业现状影响与多元发展前景的农居点整理模式识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整理模式主要包括统筹协调发展型、产业稳定发展型、产业辐射带动型、产业融合引导型和产业调整培育型5种,在空间上以邬阳村为中心向外呈现圈层分布,存在多样化的未来发展格局。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是确保其实际落地的关键,该研究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及区域规划,构建的多维产业引导下的农居点整理模式及分区,对创新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青菜(Brassica chinensis)对铅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低浓度铅作用下,小青菜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随着铅浓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随铅浓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OD活性则随着铅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综合各项生理指标,小青菜耐受铅污染的临界点为600mg·kg-1,在低于该浓度的铅污染土壤中,小青菜体内的代谢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可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园艺产业的发展,传统园艺技术专业必然向现代园艺技术专业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园艺专业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必须进行专业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介绍了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等4个方面介绍了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措施,以期为该专业的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芦荟汁、葡萄酒酵母、蔗糖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索了芦荟保健果酒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当以产品的酒精度为衡量指标时,发酵工艺条件的最佳组合为主发酵温度22℃,干酵母接种量0.5 g/L,蔗糖添加量27%;当以产品感官品质为衡量指标时,最佳组合为主发酵温度24℃,干酵母接种量0.3 g/L,蔗糖添加量27%。芦荟保健果酒不但酒体醇厚、风味优雅,而且营养丰富、养生益颜。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金针菇菌糠转化成益生素饲料,试验采用MRS琼脂培养基从猪粪便中分离筛选出耐酸、耐胆汁的产酸菌株,然后将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进而对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分子进化树进行了分析。用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金针菇菌糠发酵处理,30 d后检测活菌数及粗蛋白、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从猪粪便中分离得到1株存活率高的粪肠球菌。用该菌对金针菇菌糠进行发酵处理后,活菌数达45亿cfu/g,粗蛋白达17. 33%,所测18种氨基酸总量达11. 94%,有较高的饲用价值。说明可以采用粪肠球菌固态发酵金针菇菌糠,使其转化为益生素饲料。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不能较好地统筹兼顾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质量、空间布局集中连片等目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多目标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模型,该模型包括土地适宜性、连片性、稳定性3个子目标函数,同时考虑生态保护红线、地形地貌等约束条件。选取河南省浚县为研究区域,根据目标偏好不同设置对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了划定过程中主观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且可以提供多情景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方案,促进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结果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多情景退耕还林对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价值意义重大。现有研究多采用当量法计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但该方法未考虑不同林地类型的差异化生物多样性价值,因而难以实现空间精细化评估。该研究从生态连通视角切入,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为例,根据坡度和相关政策设定1种现状情景(情景I)与3种退耕情景(情景II、情景III与情景IV),采用形态空间模式识别生态源地、指数法分析生态连通性和斑块重要性,进而计算各情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在此框架中,该研究通过空间精细化手段修正各类林地的当量因子系数。结果表明:随着物种扩散距离的增加,生态连通性增加,情景II、III和IV的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均呈现增加趋势,依次增加了3.02×107、4.7×106和1.57×107元,更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价值的退耕方式是情景II;从修正当量角度看,情景II、III和IV的修正当量系数分别为1.51、1.46和1.47,最有利的退耕情景为退耕程度最小的情景II,而退耕程度最大的情景III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研究表明,除退耕程度外,栖息地空间结构和分布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确定退耕还林形式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依据。同时,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回归模型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为探究其他区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空间交互视角下中国城市群耕地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发展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是中国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研究较多关注城市个体增长与耕地非农转换间的关系,鲜有关于城市空间联系及协同发展视角下耕地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而随着城市空间交互作用的加强,人口集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催生出的多元用地需求激化了其与耕地保护间的复杂用地矛盾。城市群是中国当下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从城市群视角探讨耕地变化的影响机制更具前瞻性和现势性。该文采用引力模型与城市流强度模型对城市群空间联系进行度量,从城市与城市群双重尺度出发,构建了耕地非农转换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探索2005—2015年间全国主要城市群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城市群耕地数量变化的尺度效应和地区分异特征显著。在城市尺度上,耕地变化与农业人口、工业经济及农业科技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扩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资增长存在负相关关系;城市群尺度空间联系指标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区域差异体现在农业人口、城镇人口规模等级、建设用地面积对内陆城市群耕地面积变化影响较大,而工业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沿海有着更大推动作用;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的影响在沿海地区较明显,外向功能作用力则在内陆有所体现。与零模型、半条件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多层线性回归用于城市群耕地变化影响因素研究具有有效性,同时也揭示了不同尺度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机制,从而为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下城市群发展与耕地保护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乡村聚落演化的多尺度特征与空间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乡村聚落演化与发展是农村社会特定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其空间关联性是乡村聚落规划与重构的基础。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景观分维指数与空间热点探测方法,分析2009-2018年江苏省乡村聚落演化的多尺度特征与地域分异性规律,定量测度乡村聚落演化与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关联性及其增减变化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乡村聚落变化呈现出"减少面广、增加集聚"的典型特征,乡村聚落增减变化的密度表现出沿江沿海的轴线走向;县域单元乡村聚落以不规则分布为主且差异较为显著,苏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规整度整体相对更优;乡村聚落增减变化在道路、水源和城镇可达性时间大于60 min范围内聚落增减规模比例最大,但在整体上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空间可达性指向,乡村聚落变化更多以农户自组织方式进行;江苏大多县域乡村聚落变化处于不显著的随机状态,南京市是乡村聚落增减变化的典型冷热点区,而南通市则是乡村聚落增加热点区。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经济转型期乡村聚落演化的时空关系与农户决策行为,促进乡村聚落布局优化和空间有序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