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闪爆"处理对大麻脱胶及纤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闪爆"新技术来处理大麻纤维,分析了闪爆处理前后大麻纤维脱胶、化学组分和理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闪爆"后的大麻纤维经水洗处理后,纤维素的比率显著增加,木质素等非纤维素成分明显降低,而且脱胶效果理想,大麻纤维的红外光谱闪爆处理以后在1510cm-1处吸收峰和在1736cm-1处吸收峰趋于消失,纤维的上染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混纺织物的纤维组成和混纺比早在成纱时就已确定,其预先判定极为必要。本文探讨图像技术测量麻/涤混纺纱混合比的快速算法及其实用指标。该表征从麻/涤纱的有效切片、纱线截面摄像、图像小波分析去噪开始,到采用形态滤波法,解决图像局部灰度不均匀;使用分水岭法,分开粘连纤维和减少无效分割,实现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实验结果证明,切片采样和小波除噪可达清晰采像要求;图像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和分析精度。由此对纤维截面几何特征分析,得出主要特征参数为纤维当量截面积、异形系数和中腔纹。并依此参数及其组合完成对苎麻和涤纶纤维的自动识别,准确率达99.5%.  相似文献   
3.
织物表面硬质毛羽是导致皮肤刺痒的主要因素,本文依据毛羽与皮肤的刺扎作用,建立单纤维轴向弯曲压缩基本模型,并利用改装后的单纤维强力仪,对苎麻纤维刷进行刺扎弯曲实验,验证了纤维束最大压缩强力与纤维形态参数间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4.
混纺织物的纤维组成和混纺比早在成纱时就已确定,其预先判定极为必要.本文探讨图像技术测量麻/涤混纺纱混合比的快速算法及其实用指标.该表征从麻/涤纱的有效切片、纱线截面摄像、图像小波分析去噪开始,到采用形态滤波法,解决图像局部灰度不均匀;使用分水岭法,分开粘连纤维和减少无效分割,实现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实验结果证明,切片采样和小波除噪可达清晰采像要求;图像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和分析精度.由此对纤维截面几何特征分析,得出主要特征参数为纤维当量截面积、异形系数和中腔纹.并依此参数及其组合完成对苎麻和涤纶纤维的自动识别,准确率达99.5%.  相似文献   
5.
基于已有的特征指标及组合指标,对苎麻和涤纶纤维的各特征指标进行"组合对"识别与分类及其边界确定.利用"组合对"参数二维解析边界函数划分和判定方法,实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对麻/涤混纺纱混合比的精确、有效地计算,混纺比与实际比较绝对误差在3%以下,相对误差在5%以下.研究表明本文提供的方法更具有纤维识别的直观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可实用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养蚕结茧、缫丝制衣的历史贯穿了上下7 000年之久。但是在以采集原料为主的原始社会时期,由发现蚕茧到制取蚕丝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本文从蚕痕迹及蚕丝制品的史实出发,通过归纳演绎的论证方式,分别从葛麻纤维的先行纺织工具与纺织技术支撑、绢纺与缫丝工艺的复杂度比较以及原料获取的难易程度等多个角度,证明在丝绸起源的初期阶段,原始的绢纺丝是蚕丝利用的早期形态,其时间应早于蚕丝长丝。之后,又通过梳理先秦时期丝织品中绢纺丝和长丝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过程,发现绢纺丝的使用逐渐滞后于长丝,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长丝性能更为优异、缫丝技术在制取蚕丝上变得日益成熟以及统治阶级的刻意选择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法国、俄罗斯的代表性亚麻纤维的理化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比较了各亚麻纤维的特点.结果表明,俄罗斯亚麻纤维的综合性能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8.
“闪爆”处理对大麻脱胶及纤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闪爆”新技术来处理大麻纤维,分析了闪爆处理前后大麻纤维脱胶、化学组分和理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闪爆”后的大麻纤维经水洗处理后,纤维素的比率显著增加,木质素等非纤维素成分明显降低,而且脱胶效果理想,大麻纤维的红外光谱闪爆处理以后在1510cm-1处吸收峰和在1736cm-1处吸收峰趋于消失,纤维的上染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基于已有的特征指标及组合指标,对苎麻和涤纶纤维的各特征指标进行“组合对”识别与分类及其边界确定。利用“组合对”参数二维解析边界函数划分和判定方法,实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对麻/涤混纺纱混合比的精确、有效地计算,混纺比与实际比较绝对误差在3%以下,相对误差在5%以下。研究表明本文提供的方法更具有纤维识别的直观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可实用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0.
于伟东  谢莉青 《中国麻业》2004,26(3):127-132
混纺织物的纤维组成和混纺比早在成纱时就已确定,其预先判定极为必要。本文探讨图像技术测量麻/涤混纺纱混合比的快速算法及其实用指标。该表征从麻/涤纱的有效切片、纱线截面摄像、图像小波分析去噪开始,到采用形态滤波法,解决图像局部灰度不均匀;使用分水岭法,分开粘连纤维和减少无效分割,实现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实验结果证明,切片采样和小波除噪可达清晰采像要求;图像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和分析精度。由此对纤维截面几何特征分析,得出主要特征参数为纤维当量截面积、异形系数和中腔纹。并依此参数及其组合完成对苎麻和涤纶纤维的自动识别,准确率达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