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45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8篇
  136篇
综合类   2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们开发出了一个方便使用者的交互式计算机程序,帮助滴灌系统的工程设计与评价。该模型是为了便于使用而设计的,仅需略知滴灌及水力设计方法即可使用。这种交互迭代式设计方式在设计一个系统时,特别对于给定田间条件下所遇到的土  相似文献   
2.
由滴头下水平、铅直湿润距离与时间关系及湿润土体的形状,首次提出并验证了湿润宽度与时间关系函数主其经验常数间应满足的约束条件, 次提出了据此进行湿润比有理设计的方法,可用于计算显润范围不超过计算湿润深度时湿润比的计算方法、湿润范围超出计划湿润深度时湿润比及渗泼湿润土体,渗漏水量的计算方法。由滴头湿润锋的实验结果,求出了湿润距离与时间关系表达式的系数,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进行湿润比有理设计的实例。  相似文献   
3.
滴灌系统设计时,毛管组的组成及其尺寸的确定是一项最棘手的工作,它影响到能否完全或部分保证滴灌的一些重要优点。为了保证滴水均匀度,可采用较大的管子或压力补偿滴头,但这总是比较贵的,因而安装与运行的经济性并不是最佳的。在  相似文献   
4.
利用室内人工降雨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研究物理化学调控方法实施情况下坡面土体中水分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物理调控方法可以调节降雨在坡面上的空间分布状况,在同一坡度条件下,面积比为1:2和1:1的处理的湿润锋尾部变化梯度及湿润锋深度均大于面积比为0:3的处理,且湿润锋分布的均匀程度较高。文中使用的入渗率计算公式可真实反映沿坡面各点的入渗率变化过程,入渗量计算公式可计算出降雨入渗量,且精度较高。化学调控方法由于能够维持土壤的物理结构,可以提高土壤的早期降雨入渗率,并增加入渗区上部的降雨入渗量,进而缩小坡面各点的水分分布差异。物理化学调控方法在坡面上配合使用可以提高降雨利用率,但其实际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污水回用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该文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尝试利用多孔介质毛细管作用过滤生活污水。制造了4个毛管逆滤渗污水净化器,采用普通河砂作为过滤介质进行了室内试验。试验采用两个因素:水势差、滤池内外径比。水势差选取4个水平:0.11、0.26、0.41、0.56 m,外层与内层水池直径比选取3个水平:14/6、12/6、10/6,以研究利用毛细管作用净化污水的可行性,并定量确定水势差及内外层水池的相对大小对该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用反应器去除污水COD的多少来评价过滤效果。结果表明,过滤速度及净化效果与水势差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两者都随着水势差的增大而提高。当水势差为0.56 m时,COD的去除率可高达80%左右,过滤速度可以高达0.15 m/h。外层与内层水池的直径比(D/d)越大滤速越小,但该比值对COD的去除率无明显影响。该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污水被过滤介质所覆盖,有效地避免了污水的刺激性气味和蚊蝇孳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土壤侵蚀和雨水的流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制约农业发展乃至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两个主要因素。聚丙烯酰胺 (PAM ,Polyacrylamide)对土壤的性质有着明显的改进作用 ,PAM具有良好的黏结力 ,能有效改良土壤的表层结构 ,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增加土壤的入渗率 ,减少土壤侵蚀。本文试图通过人工降雨模拟实验 ,获得不同的PAM的使用量及覆盖率与土壤侵蚀量在不同的雨强、不同的坡度条件下的关系。实验表明 ,经PAM处理后土壤的入渗性能和抗侵蚀的性能都有所提高 ,PAM能明显地黏结着土壤表面的颗粒 ,形成大的团聚体 ,阻碍土壤结皮的形成 ,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7.
ESP值和黏粒含量对土壤表面封闭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雨导致土壤表面结皮形成封闭是自然现象,它能降低土壤入渗,增加土表径流,导致土壤侵蚀。该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性质土壤表面的封闭作用过程,分别确定封闭过程中的物理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试验采用了具有不同土壤交换性钠百分率(ESP)值(2、5、10、20)和黏粒含量(10%、20%、40%、60%)的4种土壤进行降雨模拟试验,通过土壤表面播撒磷石膏(PG)(2000 kg/hm2)和PG与聚丙烯酰胺(PAM)(PG 2000 kg/hm2+PAM 20 kg/hm2)混合物的处理,分别抑制了土壤的化学封闭和物理封闭,论述了ESP值和黏粒含量对土壤化学封闭和物理封闭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ESP值土壤中,化学封闭作用占土壤封闭的主导作用;低ESP值土壤中,土壤的物理封闭作用增大。当黏粒含量较低时,土壤物理封闭作用较低;当黏粒含量较大时,土壤物理封闭作用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8.
电容式水流泥沙含量传感器温度补偿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行研制的电容传感器测量了水流中泥沙含量与传感器输出电压,研究了测量水流泥沙含量的温度补偿技术。结果表明,水流泥沙含量与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呈线性关系,传感器的输出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通过对温度的监测并由软件实现补偿的方法,可大大提高测量的精度;该方法能得到工作温度范围非标定条件下任一温度状态的输入-输出特性,可显著提高其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土壤可蚀性参数和临界剪切应力是评价土壤易侵蚀程度和抗水流剪切变形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在黄绵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中,土壤饱和条件下可蚀性参数和临界剪切应力的变化尚不明确。该研究采用室内土槽模拟冲刷试验确定不同坡度(5°、10°、15°、20°)和流量(2、4、8 L/min)下饱和黄绵土坡面的最大细沟剥蚀率,基于数值法、修正数值法和解析法计算土壤可蚀性参数和临界剪切应力。结果表明,3种方法所得最大细沟剥蚀率均随坡度和流量增加而增大,其中修正数值法和解析法计算的最大细沟剥蚀率更接近。土壤可蚀性参数分别是0.485、0.283和0.268 s/m,土壤临界剪切应力分别为1.225、1.244和1.381 N/m2。修正数值法可提高数值法近似计算的精度,使近似计算结果更接近解析法计算获得的理论值。饱和较未饱和黄绵土的土壤可蚀性参数略有减小(16.83%),而临界剪切应力减小了66.97%,表明土壤饱和对黄绵土土壤可蚀性参数影响很小,但大幅度削弱了土壤临界剪切应力,使得黄绵土坡面饱和后土壤侵蚀更为强烈。此外,饱和黄绵土边坡的临界剪切应力比饱和紫色土坡面大6.38%,而细沟可蚀性参数大2.35倍,表明土壤饱和对2种土壤临界剪切应力影响程度相似,但黄绵土较紫色土对土壤侵蚀的敏感性更高。研究结果可为饱和状态下不同土壤坡面细沟侵蚀模型参数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及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化信息综合处理技术,具有改善系统性能的巨大潜力。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多传感器信息技术在智能检测、智能制造、工业控制、工业机器人、智能交通、遥感以及农业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与进展。特别指出了在农业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可逐步应用于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生产过程监视、精确农业技术、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的观测及监控方面,其将为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