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8篇
  136篇
综合类   2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用毛细吸渗原理快速测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田间持水量是衡量田间土壤保持水分能力的重要指标,视为对作物有效的土壤水分的上限,对农田灌溉和作物水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研究提出了能快速测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新型毛细吸渗法。该方法以田间持水量为无地下水影响下土壤基质所能吸持的最大含水量为物理基础,设计了一套满足田间持水量要求的实验方法、装置和程序,采用5种不同土壤测量了其田间持水量,并与用威尔科克斯法测量得到的田间持水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型测量方法,无论是基本原理还是室内试验均可行。与威尔科克斯法相比,其测量值略微偏小;两种测量值相关性很好,相差约为9%,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土壤的吸湿过程与脱湿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滞后所致。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大大缩短测量时间,具有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体积置换法直接测量土壤质量含水率及土壤容重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土壤含水率直接测量是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在土壤力学、作物栽培、农田灌溉、生态环境等研究和实践中十分重要。该文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烘干称质量法相当的体积置换法直接测量土壤质量含水率及土壤容重。该方法在假设一定土壤颗粒密度的前提下,用一定体积的标准取样环刀取得土样后,通过向待测量土体补充水分使土壤达到饱和,用一定体积的水置换土壤中的充气空隙,直到土样达到饱和状态;再通过测量得到的初始/原始土样质量、饱和后土壤的质量以及已知土壤颗粒密度和水密度,计算得到被置换的充气空隙的体积,进而由此计算得到土壤质量含水率和土壤容重。采用3种不同土壤,即陕西杨凌黏黄土、北京粉壤土和江西黏红土,分别预配制成7种不同初始土壤体积含水率,含水率约为:风干土(含水率2%~3%)、5%、10%、15%、25%、30%和饱和含水率,以及3种不同土壤容重:1.25、1.35和1.45g/cm3进行室内试验。用类似的土样,采用传统方法烘干土样8、12、24、48h后,测量确定土壤的质量含水率,通过延长烘干时间测得数据表明,传统方法烘干8h所测得的质量含水率仍有1%~3.2%的含水率误差。最终试验结果表明体积置换方法测得的土壤含水率比传统烘干土样8h所测得的结果大2%~3%,比烘干土样48h所测得的结果大1%左右。体积置换方法测量操作过程简单,耗时较少,节约能源,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法测定紫色土坡耕地入渗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点源入渗法是一种应用数字图像软件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的精密型新方法。为了准确测得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采用3种方法(点源入渗法、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进行测定。并对不同方法之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评价点源入渗法在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入渗测定的应用性。结果表明:点源入渗法与双环法测定土壤入渗过程规律具有一致性,初始入渗速率很大,而后入渗速率迅速减小并趋近于一个稳定值,其中以点源入渗法测定土壤入渗速率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的规律性最好;3种方法测得的入渗率随时间变化过程用Kostiakov模型拟合的效果均较好,以双环法的最好,点源入渗法次之,环刀法最差;3种方法测得的入渗性能各项指标(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平均入渗率)有一定差异,除初渗速率外,双环法测得的数值最大;点源入渗法在紫色土坡耕地测定土壤入渗性能试验中有较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近红外傅里叶特征提取方法的土壤含水率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湖北地区的3种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处理后样品的土壤含水率分析模型,模型预测值与标准值的决定系数为0.995,交叉验证预测均方差为0.801%,模型预测决定系数为0.992,预测均方差为0.912%,利用该模型预测黄土高原地区黄绵土含水率误差均大于4%.利用近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特征提取方法对湖北地区黄棕壤、稻田土和潮土建立土壤含水率PLS预测模型,模型决定系数为0.988,交叉验证预测均方差为1.106%,且该模型预测黄绵土的误差均在2%左右,精度较传统模型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作者们开发出了一个方便使用者的交互式计算机程序,帮助滴灌系统的工程设计与评价。该模型是为了便于使用而设计的,仅需略知滴灌及水力设计方法即可使用。这种交互迭代式设计方式在设计一个系统时,特别对于给定田间条件下所遇到的土  相似文献   
7.
降雨类型和水土保持对黄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黄土区桥子东沟流域的143场次洪水事件水文泥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K均值分类法划分降雨类型,比较不同降雨类型条件下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探讨水土保持治理对不同降雨类型下流域产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是影响流域产流输沙的主要降雨特征。降雨事件划分为4种类型:Ⅰ型(小雨量、小雨强)、Ⅱ型(大雨量、大雨强)、Ⅲ型(大雨量、小雨强)和Ⅳ型(小雨量、大雨强)。4种降雨类型下次洪水事件的产流能力和洪峰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Ⅱ型、Ⅳ型、Ⅲ型和Ⅰ型。频次最少的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的输沙量最多,Ⅰ型、Ⅲ型和Ⅳ型降雨条件下次洪水事件输沙量的差异不显著,输沙量均较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显著减少了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其中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减水量和减沙量最多,Ⅰ型最少。  相似文献   
8.
由滴头下水平、铅直湿润距离与时间关系及湿润土体的形状,首次提出并验证了湿润宽度与时间关系函数主其经验常数间应满足的约束条件, 次提出了据此进行湿润比有理设计的方法,可用于计算显润范围不超过计算湿润深度时湿润比的计算方法、湿润范围超出计划湿润深度时湿润比及渗泼湿润土体,渗漏水量的计算方法。由滴头湿润锋的实验结果,求出了湿润距离与时间关系表达式的系数,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进行湿润比有理设计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雨滴溅蚀和结皮效应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五十多年以前 ,Ellison[1] 将土壤侵蚀的过程分为四个基本过程 :降雨冲击引起的剥蚀 ,降雨飞溅引起的剥蚀 ,地表径流引起的剥蚀 ,及径流迁移引起的剥蚀。最近 ,Kinnell[2 ] 根据土壤侵蚀中雨滴和径流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土壤侵蚀的四个输沙系统 :雨滴剥蚀和溅蚀迁移系统 ,雨滴剥蚀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酰胺对凹凸型坡土壤侵蚀影响的室内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施用量(0、0.5、1.0和2.0 g/m2)对凸型坡(上、下坡坡度分别为5°、10°、15°和20°、25°)和凹型坡(上、下坡坡度分别为20°、25°和5°、10°、15°)土壤侵蚀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无PAM应用时,凹型坡或小坡度凸型坡(上坡坡度为5°)径流含沙量随降雨历时逐渐减小,而大坡度凸型坡(上坡坡度≥10°)径流含沙量在降雨过程中会急剧增大。凸型坡平均土壤流失量是凹型坡的8.4倍。PAM应用显著增大了凹型坡和小坡度凸型坡径流含沙量和土壤流失量(P0.05),但减小了大坡度凸型坡土壤流失量。PAM应用后,土壤流失量与坡度大小无明显关系,此时凸型坡平均土壤流失量为凹型坡的1.2倍。在生产实践中PAM可用于控制较陡(≥10°)凸型坡的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