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3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试验旨在探究右美托咪定(DEX)对脓毒血症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选取体重180~22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组)、模型组(LPS组)、DEX干预组(DEX组)。LPS组和DEX组通过腹腔注射10 mg·kg~(-1)LPS建立脓毒血症模型,DEX组在腹腔注射LPS前30 min注射30μg·kg~(-1)右美托咪定预处理;CON组腹腔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4 h后剖杀打开腹腔,通过大鼠腹主动脉采集血液并获取心肌组织,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OX2、NLRP3、IL-1β和IL-18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LPS组大鼠血清中CK、LDH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或P0.001),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心肌组织损伤加重,心肌纤维间隔增宽;NOX2及下游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或P0.001)升高。DEX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LPS组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或P0.001)下降,并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DEX通过降低NOX2活性,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最终下调炎症因子表达量,改善大鼠脓毒血症引起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花岗岩红壤表土坡面侵蚀特性,为花岗岩红壤区坡面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在2个坡度(5°和15°坡度)、3种密度(无覆盖,6 cm×6 cm及3 cm×3 cm网格)的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研究极端降雨条件下(90 mm/h)花岗岩红壤表土的坡面侵蚀特性,并观测径流系数、土壤侵蚀速率、泥沙颗粒变化规律及富集率等指标。[结果]坡面径流随降雨历时增加而增加,土壤侵蚀速率则相反,表明侵蚀过程是一个分离受限的过程。和对照组相比,黄麻土工布覆盖在不同试验条件下都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作用。另外,由侵蚀泥沙的粒径分选规律可知,坡面土壤中的黏粒和粉粒大小的颗粒倾向于被优先选择性搬运,其结果致使坡面石英粗颗粒富集,在缓坡(5°)与高密度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3 cm×3 cm网格)尤为突出。坡面石英粗颗粒随降雨历时增加不断富集进一步增加了原位坡面的侵蚀抗性,产生了土壤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不断降低的现象。[结论]高密度黄麻土工布的覆盖能够有效地减流减沙,增加原位坡面抗蚀性,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今后的土壤侵蚀防治和劣地恢复工作中应该被重视。  相似文献   
3.
山茱萸叶片DNA提取方法及ISSR反应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茱萸成熟叶片中多糖及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传统CTAB法提取其叶片DNA效果较差,该研究在传统的CTAB提取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经DNA原液电泳检测及PCR产物的电泳检测表明,该法适用于提取硅胶快速干燥保存的山茱萸叶片的DNA。在此基础上,对山茱萸ISSR反应体系中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及模板用量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25μL的反应体系中,引物UBC847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5.2℃,引物最佳浓度为0.8μmol/L,模板最佳用量为70 ng,初步构建了山茱萸ISSR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4.
1990-2013年挠力河流域耕地变化下水土资源平衡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揭示挠力河流域耕地资源水分盈亏态势,该文以遥感数据、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和DEM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旱改水角度出发探讨1990-2013年间流域耕地变化下的水土资源平衡效应问题。结果表明:20多年间挠力河流域水田、旱地间变化极为剧烈,其变化以耕地内部转化为主;农田需水量由1990年的541 mm上升至2013年的581.82 mm,变化主要集中于流域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年实际蒸散量区间为438~587 mm,整体表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分布特征;耕地水分盈亏程度变化明显,盈亏指数评价等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除严重缺水耕地面积少量增加外,其余4种评价等级耕地变化强烈,其中正常缺水耕地的面积比例下降22.06%,其余3种评价等级耕地都出现较大面积的增加,表明流域耕地水分亏缺态势进一步加剧。该研究结果可为挠力河流域农田灌溉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次生碳酸盐结核的物质组成及元素富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南缘武功次生碳酸盐结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级结核中有机质和碳酸盐的分布特征、粒度及矿物组成,结合酸溶性元素分析,明确次生碳酸盐结核的形成过程及元素富集特点。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南缘武功全新世古土壤发育期间形成的碳酸盐结核主要由粒径250μm结核和粒径50μm结核相互胶结而成。次生碳酸盐首先在粘粒及细粉粒表面淀积,土壤颗粒间的孔隙随着淀积的进行逐渐被次生碳酸盐填充,碳酸盐结核逐渐形成并不断生长。随着结核的生长,碳酸盐含量大幅增加,从而稀释降低了有机质含量;同时,其颗粒组成逐渐变粗,粘土矿物含量减少。各级结核中酸溶性元素均以钙(61.03~207.36g/kg)为主,且与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因此,CaCO_3是结核中碳酸盐的主要形式。此外,酸溶性元素中含有一定量的次生无定形硅(8.90~10.70g/kg)和铝(2.78~5.06g/kg)以及粘土矿物中的钾(3.34~4.32g/kg)和镁(2.22~3.64g/kg);同时含有少量可溶性盐中的钠(0.70~0.85g/kg)。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作为土地整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该研究以哈尔滨市呼兰区为例,选取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鉴于呼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复杂,从地形地貌、区位通达、基础设施、耕作半径等多层面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及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同时利用YA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得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综合评价分值,继而对其进行综合布局调整.研究表明:呼兰区农村居民点不适宜区占总面积的10.96%,比例略高,为农村居民点主要布局调整区.基于呼兰区农村居民点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调整方式,划分为城镇吞并型、生态保护型、自然发展型等五类.研究结果可为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提供参考,为呼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CLUE-S模型的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情景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CLUE-S模型对典型矿业城市——双鸭山市辖区进行未来土地利用模拟,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设定趋势发展、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4种情景,模拟了2025年当地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均通过ROC检验,回归方程拟合程度高。1995年和2005年模拟正确比例分别为88.15%和92.10%,Kappa系数均超过0.75,准确率达到可信的效果。各情景土地利用模拟结果差异明显,在趋势发展下,耕地和其他用地面积持续较少,建设用地增长幅度最大;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仍保持下降态势,但速度明显下降,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的扩张趋势有所抑制;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显著上升,将大量侵占其周边的耕地和园林地,工矿用地面积增长幅度最大;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其他用地和工矿用地面积以不同程度趋势下降,园林地和水域用地面积显著增加。研究结果为当地相关规划的合理编制及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对猪皮下脂肪神经嵴干细胞(neural crest stem cells,NC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以优化猪皮下脂肪神经嵴干细胞的培养条件。【方法】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原代猪皮下脂肪NC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CSCs标志物p75 NTR,并用不同浓度的EGF和FGF-2(0和0、10和10、10和20、20和10、20和20、30和30 ng/mL)作用于传代猪皮下脂肪NCSCs,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率,确定细胞生长的最适EGF和FGF-2浓度,将试验分为空白组和最适浓度组,测定两组细胞的生长曲线,成脂化诱导后油红O染色,对比两组细胞的脂滴生成量。【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原代猪皮下脂肪NCSCs经p75 NTR鉴定呈阳性。CCK-8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EGF和FGF-2的浓度均为20 ng/mL时对传代猪皮下脂肪NCSCs的促增殖作用最佳。生长曲线显示,两组细胞均在第5~9天处于对数生长期,第10~15天细胞增殖减缓,逐渐到达停滞期。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最适浓度组胞质内的脂滴生成量远多于对照组。【结论】在培养液中添加20 ng/mL EGF和20 ng/mL FGF-2对猪皮下脂肪NCSCs的增殖和分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山西省忻州某奶牛场艾美耳球虫感染率和虫种分布,为后期球虫病治疗及牛群饲养管理提供临床依据,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采自奶牛场200头产后母牛和600只犊牛的800份新鲜粪便样品进行球虫卵囊分离收集,采用麦氏虫卵计数法和PCR方法对球虫卵囊进行检查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奶牛场艾美耳球虫的总感染率为32.75%,0~3月龄和5~12月龄犊牛的球虫感染率分别为36.33%和43.00%,产后母牛的球虫感染率为12.00%,5~12月龄犊牛的球虫感染情况较0~3月龄犊牛严重,产后母牛感染情况轻于犊牛;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出4种牛艾美耳球虫,分别是邱氏艾美耳球虫(77.48%)、牛艾美耳球虫(41.22%)、奥博艾美耳球虫(31.68%)和椭圆艾美耳球虫(14.50%),以邱氏艾美耳球虫为优势虫种;所调查的奶牛中有多重感染的情况,鉴定的262份阳性粪便样本中有117份为感染2种以上球虫,混合感染率为44.66%,发现最多可混合感染4种球虫。5~12月龄犊牛的球虫混合感染情况较0~3月龄犊牛严重,而产后母牛多以1种球虫感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