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菜豆种子在超干处理条件下抗老化能力,以菜豆品种‘将军’、‘紫冠’、‘热那亚’为试验材料,采用硅胶脱水的方法制备不同含水量的种子,并对不同程度超干处理的菜豆种子进行人工老化,对老化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活力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讨论菜豆种子的最适含水量。结果表明,‘将军’种子含水量降至5.78%~6.95%时,种子各指标在老化后保持在较高水平;‘紫冠’种子含水量为5.35%~6.89%时,老化后各指标均高于自然干燥种子,且差异显著;‘热那亚’种子含水量为5.01%~6.15%时,老化后各发芽指标、热稳蛋白含量均高于自然干燥种子。说明超干保存菜豆种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的智慧农业发展还面临着众多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日本智慧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智慧农业制度创新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研究无膜栽培条件下播期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明确各目标性状对籽棉产量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无膜棉的高效推广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河北省邯郸市开展,均为无膜棉种植.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播期,分4月20日、4月25日、4月30日、5月5日等4个播期;裂区为不同类型品种,以生产上主推的常规早熟棉、中早熟棉和晚熟棉等3个类型品种为材料,分析分期播种对不同棉花品种产量、株型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播期对籽棉产量有显著影响,品种类型对棉花产量影响未达显著水平.2年试验结果均表明S2播期(4月25日)籽棉产量最高,2年S2播期分别较其他播期增产2.68%~18.05%、0.56%~7.92%,究其原因主要与单位面积铃数相关.播期对株高、果枝数和果枝始节节位的影响整体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株高呈降低、果枝数(2019年S2与S3差异不大)呈减少趋势,果枝始节节位呈降低趋势,对果节长度的影响2018年S1、S2期显著高于S3和S4期.无膜种植条件下籽棉产量与产量形成相关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籽棉产量与铃数、衣分、株高、果枝始节节位和果节长度呈较明显的线性关系,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综合无膜棉高产及生育安全性考虑,适宜播期为4月25日前后,实际生产中需根据播种前后气象条件适当调整,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冀南棉区无膜棉高产高效生产及配套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毛序棘豆中内生真菌的种属及种群分布情况,对采集于甘肃省通渭县毛序棘豆样品,运用表面消毒法消毒样品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所得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通过MEGA5.05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从毛序棘豆(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9株,经鉴定,分属于4纲、5目、6科、10属;其中茎的分离率(39.13%)最高,根(23.91%)次之,叶(11.11%)最少;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是毛序棘豆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其相对分离频率分别为27.59%和17.24%;木霉菌属(Trichodermasp.)为毛序棘豆内分布最广泛的菌属,在根、茎、叶中均有分布;将所得菌株作系统进化分析,并根据其亲缘关系远近分为Ⅰ和Ⅱ两大种群。本试验结果表明,毛序棘豆内生真菌数量、种类与种属分布存在明显组织差异,茎是内生真菌侵染和定植的主要部位且真菌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5.
结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从优势、劣势2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紧紧依托扶持政策、生态环境、原料物产、产业基础等优势,努力克服资金支持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网络营销滞后等问题,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精品战略、健全网络营销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分级指数(Grading index,GI)下牦牛日粮粗饲料营养情况,本试验选取了5种不同GI(7.20,6.43,5.66,4.89,4.12)的玉米青贮—苜蓿干草组合,其质量比分别为70:30,60:40,50:50,40:60,30:70,进行牦牛瘤胃体外发酵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组合下牦牛瘤胃体外发酵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发酵48 h时,GI=7.20组合的累积产气量(Gas production,GP)显著高于或极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或P<0.01);各GI组合的干物质降解率(Dry matter degradation in vitro,IVDMD)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3 h和12 h时,GI=7.20组合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eutral detergent fiber in vitro,IVNDFD)与GI=6.43组合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组合(P<0.01);3 h,6 h,12 h,24 h时的氨态氮(NH3-N)浓度随着GI降低呈现出减小趋势,48 h时的NH3-N浓度随着GI降低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趋势,GI=7.20时的NH3-N浓度最大;发酵48 h时,各GI组合的微生物蛋白(Microbial protein,MCP)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GI=7.20时的MCP浓度最大;发酵48 h时,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TVFA)浓度随着GI降低呈现出减小趋势,GI=7.20时的乙酸、丙酸、TVFA浓度最大;各GI组合发酵6 h~48 h均呈现了正组合效应,综合组合效应值(Multiply factors associative effects index,MFAEI)随着GI减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各时间段GI=7.20组合的MFAEI高于其他GI组合。综上所述,GI值为7.20玉米青贮—苜蓿干草组合的牦牛瘤胃体外发酵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
孙璐  汪芳  孟骏  沈新春 《大豆科学》2019,38(2):322-329
大豆品质的优劣是衡量不同大豆制品好坏的重要依据,明确的品质评价方法和品质评价标准是确定大豆加工适宜性的可靠指标,且能够为后续筛选出大豆加工专用品种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大豆加工特性以及品质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主要归纳了大豆在制取蛋白、制油以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加工利用的加工特性,并从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加工品质3方面总结了大豆的品质评价指标,整理我国现有的大豆品质评价标准,分析我国大豆品质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水平下,妊娠后期牦牛对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和气体代谢规律,补充完善牦牛饲养标准基础参数。利用随机分组设计将15只体重相近、经同期发情处理并本交配种的妊娠期牦牛分为3组,即自由采食、80%采食组(IR80)和60%采食组(IR60),每组5头牛。分别在妊娠180 d和210 d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气体代谢试验,测定主要营养物质的代谢规律参数。结果表明:①饲喂水平对妊娠后期牦牛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影响差异不显著;②妊娠后期牦牛对氮的需要量增加明显,较低的饲喂水平将严重影响牦牛对饲料中氮的利用效率;③妊娠后期牦牛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消化能代谢率变化范围分别在54.93%~60.14%、44.76%~54.09%和81.49%~91.69%之间,呼吸熵在0.69~0.73之间,且随饲养水平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明有毒植物翠雀的内生真菌种类,作者采用表面消毒法分离,运用形态学鉴定,采用ITS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了其内生真菌的种类。结果显示,从翠雀植物中分离得到22种内生真菌,将其根据亲缘关系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主要分为Ⅰ和Ⅱ两大种群,分属于6纲、6目、6科、7属,其中,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为优势菌(占分离菌株数的31.82%,主要分布于花和叶中),内生真菌在花中分布最普遍(占分离菌株数的40.91%),其次,为叶(31.82%)、根(22.73%)和茎(4.55%)。结果表明,翠雀内生真菌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普遍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青海地区油菜秸分别与小麦秸、蚕豆秸、豌豆秸、马铃薯秸和青贮玉米秸组合的产气发酵特性,以加快该地区作物秸秆类粗饲料的科学利用。试验采集青海省西宁市周边农牧交错区的油菜秸、小麦秸、蚕豆秸、豌豆秸、马铃薯秸等作物秸秆,以牦牛为瘤胃液供体动物,进行油菜秸分别与5种作物秸秆组合的体外产气试验。结果表明:油菜秸秆与其他五种作物秸秆以不同比例搭配组合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正负组合效应,且油菜秸分别与小麦秸、豌豆秸以50∶50比例组合较为合适,与马铃薯秸、青贮玉米秸以25∶75比例组合较为合适,与蚕豆秸以75∶25比例组合较为合适。通过作物秸秆类粗饲料间营养组合互补能有效提高牦牛对单一作物秸秆的体外消化率,为该地区农牧交错带牦牛冷季补饲的粗饲料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