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54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60篇
  38篇
综合类   311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182篇
园艺   98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性信息素监测是目前松毛虫监测预报的重要方法。为了对同一林地中混合发生的两种或多种松毛虫同时进行监测,在桂阳县2个乡镇开展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双诱芯诱捕器和靶标昆虫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3块样地中,双诱芯诱捕器和马尾松毛虫诱捕器诱捕到的马尾松毛虫分别为(10.22±3.15)头/器、(9.78±3.61)头/器,无显著差异(P>0.05);双诱芯诱捕器和思茅松毛虫诱捕器诱捕到的思茅松毛虫分别为(13.22±4.39)头/器、(14.33±4.73)头/器,无显著差异(P>0.05)。在两种松毛虫混合发生的林地,将两种靶标昆虫的诱芯放置于同一个诱捕器中,可以同时有效地监测两种松毛虫,节约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求烤烟鲜烟叶RGB图像特征与其水分的相关性,采用1 300万像素的手机采集盆栽的成熟期烟叶叶片的图像信息,用烘干法测量叶片的含水率;研究基于灰度直方图的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叶片的颜色特征值,分析其与含水率的关系。在烟叶图像的均值、方差、歪斜度、峰态、能量和熵6组特征值中,均值、能量与含水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来预测烟叶水分;方差、歪斜度、峰态和熵与烟叶含水率没有相关性,难以预测烟叶的水分;均值与含水率的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801 5,含水率预测结果误差维持在±2.10%,标准差为0.012;能量与含水率的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659 2,预测结果误差维持在±3.50%,标准差为0.015。基于手机采集的烟叶RGB图像可以无损检测其水分。  相似文献   
4.
粒用高粱耐盐种质资源的鉴选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为高粱耐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耐盐新种质的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选用20 份高粱种质作为试验材料,采用150 mmol/L NaCl 溶液进行处理,置于人工气候培养室,测定发芽率、发芽势等相关指标;将20 份材料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催芽,用150 mmol/L NaCl 溶液浇灌,以等量的浇水为对照,调查并比较幼苗成活率、生长速率及枯萎指数。采用隶属函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150 mmol/L盐胁迫下,‘3438’、‘航天育种SP42’、‘09305R’、‘3560R’品种的发芽率高于对照,其他指标均小于对照。20 份材料中,在芽期鉴选出耐盐材料4 份,苗期筛选出3 份;相关性大小顺序为相对芽长>相对根长>相对植株鲜重>发芽势;20 份材料分成高度耐盐型、耐盐型、中等耐盐型、盐敏感型和高度盐敏感型品种5 类。确定150 mmol/L NaCl选定为高粱品种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标准盐浓度,确定发芽率、发芽势、根长、叶长、植株鲜重可用于高粱耐盐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5.
不同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对杏鲍菇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对杏鲍菇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热烫-真空冻结、不热烫-真空冻结、热烫-常压平板冻结、不热烫-常压平板冻结4种方法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对比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杏鲍菇片在冻结阶段的冻结失水率差异显著,由高到低分别是热烫-真空冻结组(39.94%)、不热烫-真空冻结组(33.80%)、不热烫-常压平板冻结组(6.03%)、热烫-常压平板冻结组(4.34%)(P0.05);干燥工艺耗时由短到长分别为热烫-真空冻结组(10.3 h)、不热烫-真空冻结组(11.7 h)、热烫-常压平板冻结组(15.2 h)、不热烫-常压平板冻结组(16.5 h),差异显著(P0.05)。热烫-真空冻结组、热烫-常压平板冻结组冻干样品复水比分别为8.46、8.43,显著高于另外不热烫的2组冻干样品(P0.05);不热烫-真空冻结组冻干样品体积收缩比为0.73,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2种常压平板冻结组冻干样品综合色差指标ΔE显著高于2种真空冻结组,其中不热烫-常压平板冻结组ΔE值最高(8.06);真空冻结组冻干样品硬度显著高于常压平板冻结组,热烫前处理可显著减少冻干样品硬度(P0.05)。微观组织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不热烫-真空冻结组冻干样品组织网孔结构致密,排列杂乱,细胞壁出现褶皱、收缩、卷曲现象,而其他3组冻干样品组织内部形成了蓬松饱满的多孔构造,网孔边界清晰,排列相对规则,2种常压平板冻结组冻干样品网孔结构孔隙明显大于2种真空冻结冻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实践出发,以屏南县小梨洋村为例,对乡村人居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完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解析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认清人文素质教育意义,思考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策略,得出人文素质教育,在过程上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触及教育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基于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东北地区大豆生物量、产量、各部位吸氮量及收获期土壤0―100 cm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始于1979年,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厩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和M1NPK)、高量厩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和M2NPK)9个处理。厩肥为猪厩肥,1992年后大豆季不施猪厩肥,仅在玉米季相关处理中施用。39年后,调查分析了大豆生物量、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大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结果】高量、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总吸氮量及各部位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和不施肥处理,其中,M1NPK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和总吸氮量最高,分别为9107、2979和314.2 k g/h 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6.1%~133.6%、23.9%~232.5%和11.7%~359.4%。施肥提高了大豆氮收获指数,但氮素生理效率降低。NPK和M1NPK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均为63.5%,而氮素生理效率较CK分别降低了30.6%和28.1%。大豆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播前相比,大豆收获期单施氮肥处理的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NPK处理变化不显著,M1、M1N和M1NPK处理显著降低。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远低于高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较播前平均降低了79.2%。所有处理中,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以M1NPK处理最低,比其他处理平均降低了58.2%。【结论】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季低量厩肥(13.5 t/hm^2)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时,大豆季仅施氮磷钾化肥既可提高大豆生物量、产量,促进氮素吸收,同时还可降低大豆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环境风险,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50岁的武保军是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艾庄乡谷杨村人,以前从事发制品生产销售,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如今,他回到谷杨村干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用满腔热忱服务乡村老百姓。临危受命,为村民铺就幸福路武保军1995年"下海"创业。最初,他在陕西、新疆、拉萨等地收头发、贩羊毛,经过整理后再出售,生意越做越大,在许昌买了房子。2011年10月,在漯河市临颍县窝城镇创办艾诺鑫工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