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亚麻枯萎病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麻枯萎病菌鉴定张志铭,刘信义,陈书龙,孙茜,王金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关键词亚麻枯萎病菌;鉴定;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分类号Q949.331.3IdentificationofFlaxwiltpathoge...  相似文献   
2.
<正>深农配套系猪是农业部审批通过的我国第一个自行培育的配套猪,但按《深农配套系猪养殖标准》,其养殖技术性强、要求严,如何建立一套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又能行之有效的深农配套系猪产业化养殖技术,是充分发挥该种质资源生产潜力的关键。2009年井冈山市新盛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首次引进深农配套系种猪之后,井冈山华富畜牧公司及几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相继引进饲养均取得成功,经3年多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井冈山地区的深配套猪规模化养殖技术,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稻干尖线虫病近年在河北省呈回升之势,1986年是大发生年.现在此病已是水稻高产的一个威胁.鉴于原有的温汤浸种法、盐酸浸种法等较繁琐,技术不易掌握,我们在1985—1986年进行药剂浸种和拌闷种防治试验.不同药剂浸种和拌闷种法比较试验.1985年供试药剂有50%甲基1605、25%克线磷和35%呋喃丹胶悬剂,1986年增加40%甲基异柳(硫)磷,每种药剂分别做两种处理:①浸种法,用500倍稀释药液浸种48小时;②拌闷种法,种子在清水中浸泡48小时后,捞出淋干水,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丛矮病是一种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病毒病,有关此病的发病规律已有报道,其病原是杆状病毒。把提取的小麦丛矮病毒人工注射于健康灰飞虱体内,令其在健康麦苗上取食,则麦苗可发生典型的丛矮病症状。关于小麦丛矮病毒的寄主植物,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都曾做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广泛的寄主范围测定,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麦丛矮病在陕西、山东等省曾有较大面积的危害。河北省也早有此病,但仅在麦田的地头、地边和靠近坟圈等草多的地方零星发生,不被注意。自1972年以来,在秋作物田中连年套种冬小麦的地区,小麦丛矮病的病情逐年加重,蔓延迅速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毁种,成为小麦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1974至1979年对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禾谷麦种传线虫病(包括粟线虫病、水稻干尖线虫病,以及由种子夹带虫瘿传播的小麦粒线虫病)在河北省呈回升之势,有的危害已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应用涕灭威防治花生、甘薯线虫病的现状刘信义(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保定071000)植物线虫是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病原之一,它对植物的为害多在地下,除吸取寄主的营养物并对植株造成机械损伤外,还破坏植物的正常代谢机能,造成发育不良、黄化矮缩、组织病变,重...  相似文献   
8.
亚麻品种抗枯萎病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自然重病田、客土病圃和人工接菌病圃同步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对近200个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品种(系)和常用品种资源的抗枯萎病(Fusariumwilt)性进行了鉴定。从全国亚麻区试的31个品种(系)中筛选出8个高抗、丰产良种(系);从国内育种单位选育的97个新品系和53个常用品种资源中筛选出61个高抗品种(系)。其中有的已在河北、山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如7544(陇亚7号)、7669(天亚5号)、753(定亚17号)等1991年推广面积已达112.96万亩,相当总种植面积的41.86%。研究表明 ,笔者提出的在感病对照品种的成株萎蔫率达50%以上条件下,以参试品种的成株萎蔫降低率为指标,评价亚麻品种抗枯萎病级别的方法是可靠的,适用的。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玉米粗缩病(MRDV)是七十年代以来河北省部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病田因病绝收毁种.经研究明确了此病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病原是具双层衣壳的球形病毒.田间冬小麦上的“绿矮型”病株,包括与丛矮病毒(WRSV)混生的矮缩病株是玉米粗缩病的初侵染来源.在玉米上传毒并造成危害的主要是灰飞虱的第一代成虫.此病在玉米不同主育期的感病程度差别较大,芽鞘期至七叶一心期的病情指数为55.0—67.9%,八叶一心期为35.0%,而十至十二叶期极轻,仅2.8%.为此提出了以调整播期为主的农业措施结合药剂的综合防治.包括:治麦保秋;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即春玉米提前在四月份播种,套种玉米推迟到麦收前几天播种,扩大麦收后毁茬播种的面积;结合定苗拔除病株;加强管理及药剂防治.经一万一千余亩大面积防治示范,病株率由防治前的58.3%压低到15.0%,病情指数由防治前的29.6%压低到4.4—5.3%.与不防治田相比,病株率降低78.1%,病情指数降低77.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