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S"技术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05年,引进和应用“3S”技术,在北京大兴区开展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实现了从外业调查导航到数据测量录入再到统计成图的一体化无纸作业,文章介绍了该工作的整个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已成为一个巨大的软科学信息资源宝库。它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在中等专业学校的工作中成为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起着联系上下,沟通左右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各种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纷纭而至,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形势,只有在及时掌握全面的、准确的、完整的信息基础上,通过科学地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做出较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的林业资源数据已成为一种基础性资源,以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的方式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本研究明晰了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的界定和基本特征,设计了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的逻辑模式、架构模式和部署模式,通过在国家林业局和辽宁省开展的林业资源监管服务系统构建过程中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了实践应用和反馈修正,可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库框架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组织管理存在的体系不健全、标准难统一、时效性不强这3个问题,通过对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结合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的分片设计思想,设计了荒漠化和沙化的分布式多专题监测数据库框架,探讨了监测数据库的综合集成模式结构和管理部署模式,进而基于全国第3期和第4期监测数据,利用ArcSDE在Oracle数据库中建立且优化了国家级和省级监测数据库,并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林业资源监管服务系统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数据库框架是可行的,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海量监测数据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三北”(西北、华北和东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以来的植被变化,为制定合理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以陕西省延安安塞区为例,基于Landsat TM/OLI影像,运用像元二分法估算2000和2017年的植被覆盖度,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分析其地形分异特征。  结果  ①安塞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24.98%增长到2017年的53.34%,显著提高;②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极显著增加面积占比最大,为44.70%,集中在河流沿岸;③2000年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小,2017年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2000和2017年植被覆盖度随坡度先增加后减少,在坡度25°~35°出现最大值。植被覆盖度随坡向的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④海拔<1 300 m,坡度15°~35°,平地、阴坡和半阴坡水热条件好,植被恢复容易,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比例最大。  结论  2000?2017年安塞区植被呈改善趋势,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条件下植被覆盖度存在差异,生态恢复要因地制宜制定对策。图2表6参27  相似文献   
6.
<正>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农村科技创新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里程,实施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指针拨向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若干意见》的指导精神,在这个精神的指引下,科技部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工作在历年辛勤耕耘的基础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回首过去几年,农村科技创新的大业从陈肥中生长出新蕊,在农村广袤的原野中钟声鼎鸣,就让我们拨开过往的帘幕,盘点一下近两年来农村科技创新之路上的点片足印吧!  相似文献   
7.
林分平均直径是评价立地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系统样地调查和二类调查数据均可得到林分平均直径。那么该如何做到二类调查数据到系统样地的融合?利用贝叶斯法构建了基于2004年和2009的二类调查数据的林分平均直径模型,然后通过该模型预测2011、2013年的林分平均直径,并与这两年的系统样地数据建立融合模型,研究得到融合模型效果较好(R~2=0.586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珠三角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的驱动力,为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珠三角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分析珠三角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的过程。并结合5个时期的年降水量、年均温度、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采用相关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 ①珠三角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部较低,边缘区域较高的分布格局,在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广州市西南部、东莞市和深圳市较低,肇庆市、江门市和惠州市较高。植被覆盖度总体上表现为改善的趋势,改善的面积比例为64.99%,在时间上存在阶段性的差异,2010—2015年期间高植被覆盖度(80%以上)增长的面积最明显; ②影响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驱动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年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程度起抑制作用的面积大于起促进作用的面积,年均温度和人口密度起促进作用的面积大于起抑制作用的面积; ③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因子探测表明土地利用程度的解释力最强,交互探测表明年均温度与土地利用程度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最高,年降水量、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度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在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个时期的时间序列上表现为减弱的趋势,其余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都呈现上升的趋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因子探测也表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解释力最强,而交互探测表明年降水量变化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最高。[结论] 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珠三角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人为影响不断增强,双因素的交互作用明显大于单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管护GIS系统研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总结和分析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管理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用户、网络、业务的特点,提出了生态公益林管护GIS系统的建设方案。系统框架结构为C/S+B/S的混合结构,其中B/S系统主要面向市、区县林业部门,用于数据的接收、审核、汇总以及业务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C/S系统面向乡镇级用户,用于护林员和林地管护数据采集和上报。整个系统实现了护林员、补偿资金、经费支出、定点监测、林地管护等信息的有效管理,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提供了统一快捷的计算机平台。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