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林业   40篇
农学   5篇
  5篇
综合类   5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苗木切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准培育的理念已经渗入到森林培育的各个环节。切根作为干扰根系最为重要的技术,也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切根可以划分为芽苗切根、苗期切根和起苗后切根等3种类型,把平截、扭根、侧方修根、盒式修根等称为苗期切根,是狭义切根范畴。结合苗木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造林效果,综述每一类型的切根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以辐射松为代表的主根发达树种,通过芽苗切根、苗期的平截和扭根,抑制根系顶端优势,从而降低苗木高生长,促进侧根发育,形成发达、紧凑的根系,调整苗木地上和地下比例,最终提高苗木造林效果。以花旗松为代表的慢生常绿树种,侧根较为发达,切根效果不一。苗木平截和扭根后,内源激素、矿质营养、碳水化合物、水分等均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苗木质量的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森林培育不仅涉及森林生态系统,还涉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等,是一个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系统。"森林培育学"是林学和水土保持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一门需要处理多个系统相互关系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十分需要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为此,开展了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参与式教学,将系统思想融入"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首先,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对"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性整合;其次,在分析参与式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参与式教学的问题设置和学生的参与途径;再次,对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探讨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最后,通过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强调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围绕森林培育把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体系,进而最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低山,对造林密度为5151株/hm2的2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设置4个间伐强度处理。5a后,通过比较林下植被组成、外貌及多样性的变化,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改变了群落的生活型谱,随间伐强度增大,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所占比重上升,而高位芽植物却呈相反的趋势。间伐强度不同,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的建群种各异。间伐可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这种效应以弱度间伐最为明显。间伐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影响较灌木层大,而对林下植被分布均匀性影响甚微。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是实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3a初植密度5151株/hm2的华北落叶松选择58.75%左右的间伐强度林下植被发育最优  相似文献   
4.
国外苗木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国外有关苗木质量的综述很多.经过10多年的研究,人们对根体积、侧根数、矿质营养等形态和生理指标与苗木造林效果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文中在这些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最近的研究进展,对国外苗木质量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针对评价苗木质量的各项指标,分析了其测定方法和评价苗木质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氮素营养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尽管少数研究认为造林效果与苗木体内氮含量无关甚至负相关(Gleason et al.,1990;Boinvin et al.,2004),更多的研究表明初始氮含量与造林效果呈正相关,如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高、低氮处  相似文献   
6.
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进行了追肥试验,研究了追施氮肥量和追肥时间对苗木生长量和各器官养分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追施氮肥量为120 kg/hm2,追肥时间为7月初是最佳的施肥处理,其苗高、地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6%、24%、69.3%、119%、70.3%和88.2%;追肥时间对苗木生长量及体内N、P浓度影响相对较小;长白落叶松体内全N和全P在各器官的分配状况为叶>根>茎,全N在苗木内浓度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全P在苗木体内的浓度则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山地森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对北京延庆山区6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层次土壤的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林分类型之间所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均表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蔗糖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均表现出阔叶林优于针叶林,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所测5种酶活性在6种林分类型A层表现出聚集分布,以脲酶最具代表性。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与所测5种酶活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显著相关,而有效磷与各种所测酶活性均呈负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可知,土壤酶在第1、2主成分中比重较大,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结合相关分析认为,碱解氮与脲酶可以作为该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8.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采用网袋法,比较21、29、36年生油松叶凋落物分解动态、分解速率、基质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所观测的14个月内,不同林龄油松叶凋落物分解动态差异较小,均呈快椔龡快的规律,翌年5至7月份凋落物分解速率低于2005年同期的分解速率.21 a、29 a、36 a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分别为26.97%、26.10%和23.96%,半分解周期分别为2.21 a、2.29 a和2.54 a,周转期分别为9.54 a、9.91 a和10.94 a.凋落物分解速率、半周转期、周转期失重率仅在0.1水平上差异显著.林龄对叶凋落物N影响最大(P=0.004),对粗灰分(P=0.028)影响显著.林龄对纤维素、木质素、粗脂肪、粗蛋白影响不显著.不同林龄叶凋落物C/N(P=0.009)、木质素/N(P=0.048)显著差异,C/N、木质素/N与叶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关系数均为-0.333.  相似文献   
9.
用系统科学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培育学需要加强系统科学的指导.这不仅是因为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多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对其规律的认识需要系统科学的指导;更重要的是,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林业行业外还涉及经济、土地资源、农业、水利、畜牧、环保、旅游等诸多方面,要搞好这一系统工程十分需要系统科学的指导.人工造林实践表明,缺乏系统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不仅给林业生产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同时还会限制森林培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作为以森林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并要处理与多个系统相互关系的学科,森林培育学有必要广泛吸收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丰富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华北落叶松人工幼、中龄林土壤肥力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以北京市营盘附近中山20年生和28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表层0~20 cm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土壤酶的季节动态,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华北落叶松幼、中龄林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28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孔隙度等低于20年生华北落叶松,而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高于后者;随林龄增大,华北落叶松土壤pH下降0.10个单位,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有一定升高;相对于20年生华北落叶松,除多酚氧化酶外,28年生华北落叶松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是评价华北落叶松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20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分土壤肥力对密度较敏感,应及时适量间伐。20、28年生土壤综合得分IFI分别为0.358和-0.358,营盘附近中山大面积栽植华北落叶松需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