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林业   13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2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杏穿孔病包括细菌性穿孔病[Xanthomonus campestris pv.pruni(Smith)Dye]、褐斑穿孔病[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和霉斑穿孔病[Clasterosporiumcarpophilum(Lev.)Aderh.].近几年来,穿孔病在杏上大面积发生,发病严重时,常引起叶片大量穿孔,造成早期落叶,削弱树势,不仅导致当年果品减产,而且致使花芽难以形成,对翌年产量造成较大影响,给杏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为寻找防治穿孔病的有效药剂, 2008~2009年用25%戊唑醇水乳剂对杏穿孔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较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林分因子和气象因素对欧美杨溃疡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林分和气象因素对欧美杨溃疡病田间发生状况的影响,为拟定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杨树不同品种发病状况不同,中林46杨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高于107杨;树龄和林分密度影响病害发生的程度,不同树龄和不同株行距欧美杨林中,溃疡病的平均发病株率和发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在8年生以下树龄的林分中,随树龄增大,病情加重;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欧美杨溃疡病的发生与4~9月的降水量(R)、日平均气温(T)、日最高气温(A)、日最低气温(a)、日平均相对湿度(HRH)及日平均风速(W)呈显著相关关系。即:欧美杨溃疡病的发生情况随着降水量(R)、日平均气温(T)、日最高气温(A)、日最低气温(a)和日平均相对湿度(HRH)变大而逐渐变重,随着日平均风速(W)的减小而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3.
2009-2010年,在河南濮阳采取不同比例摘叶法和叶片面积测定法对杨白潜叶蛾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平均每叶片有1.1个杨白潜叶蛾虫斑时,便会影响杨树的正常生长,以此可作为杨白潜叶蛾的田间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4.
对‘71桃’的生物学特性及植物学特征进行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71桃’早果性好、丰产性强,耐春季变温,花期-1.2℃条件下坐果不受影响,较抗流胶病和穿孔病;‘71桃’在早熟品种中果实着色鲜艳、果个大,单果均重275.2g,最大单果重419g。果形好,果实纵、横、侧径比为0.96:1:0.9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3.6%。耐贮存,常温(30~38℃)下可存放7d,15℃下可贮存15~21d。果实品质优异。  相似文献   
5.
毒环法防治草履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对草履蚧进行防治试验表明:在树干基部涂自制杀虫毒环或粘虫胶杀死或阻止草履蚧若虫上树危害效果最好,涂毒环法效果优于粘虫胶。  相似文献   
6.
71桃是在河南省濮阳市林业科学院试验场2年生丰白桃园中发现的芽变,2012年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275.2g,最大419g。粉红色,果面茸毛稀短,顶微凹,缝合线浅。黏核。果肉乳白色、粉红色相间,肉质细,硬溶质,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6%,  相似文献   
7.
利用40%氧乐果乳油、10%吡虫啉水乳剂、40%毒死蜱乳油、40%杀扑磷乳油对危害杨树的膜肩网蝽进行树干打孔注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0%氧乐果防效最好,施药3 d后虫口减退率为97.6%,防效达97.58%;10 d虫口减退率99.04%,防效达99.16%,明显优于其他药剂。  相似文献   
8.
在花期对盆栽‘冬红果’和‘舞美’采取不同疏花方式进行调控,试验结果表明:‘冬红果’采取每隔5个花序留1花序,其余4个疏除和隔12个花序集中留3个花序,其余9个花序疏除,花枝上端(1/4)全部疏除,留花枝侧下花序处理方法,坐果数和单果重较对照分别提高30.1%、24.2%,2种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舞美’采取每隔10cm留1个花序,每花序留中心花,其余花序和花朵疏除,所留花朵位于枝条侧下位和每隔25cm留3个花序,留侧下花序,每花序留中心花,其余全部疏除的处理方法,较对照坐果率和单果重分别提高26.2%、36.11%;2种处理方法效果显著好于对照。该试验找出了适合2品种盆栽条件下的花期最佳疏花促果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杨白潜叶蛾林间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3a的林间定株定期调查和养虫网室内观察,总结出杨白潜叶蛾幼虫和蛹在林间发生规律和在树冠内的空间分布规律。杨白潜叶蛾第3~5代幼虫期是全年危害高峰期。经大量调查发现,幼虫在树冠的上、中、下和枝条不同部位的发生量不同;蛹在树冠上、中、下部,树冠东、南、西、北4个方位均无显著差异,在枝条的不同部位有显著差异。采用仿生物杀虫剂5%杀铃脲SC 0.067%~0.05%药液喷施树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杨白潜叶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2010年对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Herrich-Schaffer)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后发现,杨白潜叶蛾在河南省濮阳地区1a发生5代,代数比较整齐。以蛹茧主要在树干粗皮缝内、落叶等处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开始交尾产卵,每头雌蛾产卵26~78粒,产于杨树叶片正面,90%在侧脉旁。孵化后幼虫直接钻入叶片内潜食叶肉危害,被害处呈黑褐色虫斑,之后叶组织枯焦。幼虫老熟后有吐丝下垂习性。9月上中旬第5代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化蛹并越冬。各虫态发育历期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成虫具趋光性,♀♂比为1∶0.93。幼虫期天敌有寄生蜂3种,其中寄生率最高的一种为杨白潜叶蛾绒茧蜂(Apanteles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