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渍化灌区节水改造后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沈乌灌域节水改造后因地下水水位变化造成的土壤盐分重分布规律,采用区域土壤信息定点监测,并结合经典统计学、空间插值、缓冲区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节水改造前后沈乌灌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时空分布规律及不同改造年限区域土壤盐分变化差异。结果表明:节水改造后,秋浇前土壤整体含盐量平均降幅7. 30%,秋浇水量减少,秋浇后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弱9. 26%;空间上,土壤盐分高值区(大于6 g/kg)多位于地下水埋深较浅的东北和南部区域,低值区(小于2 g/kg)位于西南和东部沙区。节水改造后,秋浇前土壤盐分全局Moran’s I指数平均增幅为5%,空间相关性增强;秋浇水量减少,全局Moran’s I指数变化不显著,秋浇作用对土壤盐分空间自相关影响度减弱。由LISA集聚分析可知,改造后、秋浇前南部高-高显著区向不显著和高-低区转变,秋浇后南部集聚特征仍十分显著,存在盐渍化风险,改造后仍是盐渍化防治重点区域。针对中度耐盐作物,沈乌灌域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和深层非盐渍土面积比例分别为49. 66%和71. 57%;改造后,秋浇前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和深层非盐渍土分别增加4. 82、1. 85个百分点,秋浇后,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面积增幅下降5. 02个百分点,深层变化不显著。不同距离缓冲区对平均土壤含盐量的解释能力较强,长期改造区和短期改造区受渠道影响半径分别为1. 5 km和0. 7 km,长期改造区缓冲区内平均土壤含盐量下降速率高于短期改造区,均一化程度较高。综上所述,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土壤盐渍化程度减轻,作物生长安全区面积增加,表聚作用弱化,秋浇水量减少,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弱,土壤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学基础知识为基础,通过查阅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文献资料,以科学的评价理论为标准建立了海城市松树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体系。根据松树沟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特征选取适宜的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对该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通过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松河沟小流域2007—2016年各项评价指标值逐渐提高,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且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基于层次分析法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准确的对评价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可为类似案例评价分析提供一定参考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
栗子园流域在规划与治理期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防治水土流失、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实现了流域的快速治理。其成功经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整合资金、集中投放;治理成果先期维护后期承包等方式,另辟蹊径,增加小流域治理过程中资金来源的渠道,实现小流域治理与经济同步发展、滚动发展。5a间,治理程度达到80.47%,预计每年直接增加经济收入1200万元。使小流域治理开发工作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N污染是除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气候变化之外,地球所面临的第三大威胁。由于N具有易转化和输移的特性,因此很难对N进行管理。提高农业N利用效率,需要评估N资源数量及其淋溶状况。J.A.Delgado等对大麦、小麦—马铃薯轮作制中N循环规律进行了为期2a的研究。他们用15N示踪技术,追踪大麦、小麦等小粒谷物残余物中进入马铃薯植物体中的N,结果发现:由这些小粒谷物提供的15N平均为46%。对土壤中恢复的15N进行分析,15N平均恢复70%。大麦和小麦中进入土壤中的N分别为4.4kg/hm2和2.6kg/hm2。从作物残余物释放的N及不可估算的N大约9kg/hm2。经过1a后,仍有约82%~86%的N以与作物残余物相结合的方式保存在土壤中。结果表明:小粒谷物残余物在改善N循环以及在大麦—马铃薯轮作制中对改善N施用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现行气候箱装置在达到检测条件过程中易出现雾和结露现象,从而导致甲醛释放量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渐次目标跟踪算法,在大气候箱中进行温湿度控制,使大气候箱满足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释放量检测的高精度要求。【方法】将控制目标分为若干段,fC_set(t)={fC_set(t 0),fC_set(t 1),…,fC_set(tm-1),fC_set(∞)±ξ,fC_set(∞)},控制算法从初始值开始,分段选择子控制目标和控制参数。当某一控制状态达到设定子目标fC_set(t i)(0≤i≤m)的某一邻域时,控制子目标fC_set(t i)变为下一段控制子目标fC_set(ti+1)。对每段控制采用PID算法,根据不结露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优比例系数Kp、积分系数Ki和微分系数Kd,使大气候箱内温湿度快速达到检测条件,并确保任意时刻大气候箱内都不会出现雾和结露现象。将控制方法应用于大气候箱,进行板式家具鉴定和检测,在4个季节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1)渐次目标跟踪算法能够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保持防结露能力,大气候箱内始终没有出现雾和结露现象; 2)大气候箱稳态工作时,温度的最大偏差为0. 1℃,相对湿度的最大偏差为±3%; 3)不同环境条件下大气候箱达到稳定检测条件的时间不同,春季为3. 3 h,夏季为7. 8 h,秋季为3. 8 h,冬季为4. 4 h。【结论】渐次目标控制算法能够使30 m3大气候箱在达到检测条件过程中不出现雾和结露现象,稳态工作精度达温度23±0. 1℃,相对湿度50%±3%,满足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SO 16000-9要求,达到稳态工作时间不超过8 h。  相似文献   
6.
王家村原本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相对贫困落后的山区小村,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推行"三种模式"、农村新环境建设工程、完善各种机制,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加速了王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今后类似流域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变化环境下内蒙古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并对今后节水改造和节水规划提供指导依据,以沈乌灌域1995、2005年及2015年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CART算法的决策树分类对灌域20 a来5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计算了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双向动态度、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研究了引黄水量等环境变化因子作用下灌域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沈乌灌域内沙地和盐碱地分别减少了43.77%和62.54%,植被和荒地分别增加了75.10%和92.32%。(2)沙地、盐碱地和荒地向植被的转化是植被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荒地频繁与沙地、盐碱地发生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位置主要出现在沙地和渠道的周边。(3)引水量和地下水埋深是盐碱地、水体的变化主要因子,工程建设是沙地和植被覆盖区变化的主要因子。为缓解灌域的用水矛盾,今后在制定节水规划时应统筹考虑土地利用类型/覆盖与节水改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SST芯片远程升级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片机的IAP技术可以实现应用程序控制下的在线编程,运用此技术对单片机软件在线升级,可以减少产品的维护成本,降低软件带来的风险。本文以SST公司的SST89E564RD这款单片机为例,首先介绍其IAP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产品远程升级的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并针对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实际应用中证明通过文中的方案可以成功地对单片机产品的软件进行升级,降低了产品后期维护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控制土壤侵蚀是减少非点源污染的最根本措施。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研究结论:建设活动土壤侵蚀率是农地的10~20倍,对地表的有机修复可减少径流和侵蚀。除动物粪肥外,对有机物的流失研究较少。采用堆肥覆盖、水力播种(液压喷播)、防沙幕及裸露表土(CK)4种处理,并种植百慕大草,用50 a一遇降雨模拟器(77.5 mm/h)分3个时期进行降雨:实验刚布设、植被建设3个月后和植被成熟期(1 a后)。3个月后,所有处理产沙量低于对照,其中堆肥处理产流比水力播种和防沙幕少5倍;1 a后堆肥处理产流比水力播种和防沙幕少24%。第1次降雨水力播种和防沙幕产沙量是堆肥处理的3.5倍,第2次降雨为16倍;无机N含量高的堆肥措施N流失量也大,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力播种在第一次降雨过程中产生的全P和可溶活性P要比堆肥高。  相似文献   
10.
在求解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建立适当的参考系与坐标系将给解题带来极大方便。从一道典型力学习题出发,介绍了2种新解法,分别在非惯性系中建立直角坐标系、在惯性系中利用直角坐标系下的运动约束方程进行了求解。并对新解法的求解恩路和方法作了简单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