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竹缠绕复合材料是以天然竹材为基材,以树脂为胶黏剂,采用缠绕工艺加工成型的新型生物基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综合造价低、承压能力强、保温性能好、抗震抗沉降能力强、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等特点,可替代钢材、塑料、水泥等传统材料,广泛应用于城建、市政、交通、水利、航空、国防等领域,可大幅度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竹缠绕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对于推动传统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向世界材料强国迈进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竹缠绕复合材料的发展潜力、产业化现状及前景,对进一步推动竹缠绕复合材料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竹缠绕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竹缠绕技术充分利用竹材的柔韧性,以竹篾为基本单元,缠绕制备生物基复合材料,该技术是竹材科学领域的一项创新。采用竹缠绕技术制造的管道、管廊等曲面产品充分利用竹材轴向拉伸强度高的特点,在产品结构中形成无应力缺陷分布,满足了承压等工程技术要求,具有高性价比、低碳环保、抗震抗沉降能力强、保温性能好等特点,与同类产品比较,优势明显。该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被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我国乃至全球绿色发展的代表性民生需求技术,是充分利用竹资源、精准扶贫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环境等效益。竹缠绕复合材料产业具有资源特色和独特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强,是竹产业走工业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典范,不仅在竹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竹缠绕复合管是由我国独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竹产品,也是全球第1个可产业化的生物基管道。竹缠绕复合管创新技术的成功研发与应用拓展,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生态价值。文中从我国竹缠绕复合管研发及应用现状,在“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推广的意义、具体措施、发展前景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竹缠绕复合管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在新时代和新常态背景下促进亚非国家转变竹产业发展模式、增强竹产品创新发展动力的共同担当,是惠及沿线各国人民、促进绿色发展、合作共赢的具体举措,也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贡献中国竹智慧的必然要求,以及林产工业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惠民之举。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缠绕复合材料技术是2007年发明的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的延伸。文章概述了生物质缠绕复合材料的内涵,具体介绍了生物质缠绕房屋的概念、独特优势、研发现状及环境意义,并阐述了生物质缠绕房屋替代传统砖头瓦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生物质缠绕房屋产业形成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竹缠绕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及产业化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竹缠绕复合材料是中国自主研发、具有独立完整知识产权的新型生物基材料,具有资源可再生、重量轻、强度高、阻燃保温、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市政、水利、建筑及军工等领域,其产业链贯穿国民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竹缠绕复合材料自2007年开始研发至今,历经初始样品制作、检测、少量工程试用、新产品省级鉴定,到部级示范工程应用、中试生产线研制、部级成果鉴定,再到产业化装备下线、产品制造示范工厂建成投产、产品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的编制颁发实施、多个相关部委对技术和项目的认可及背书等过程,已完成一个新产业在开启产业化前的全部基础工作。文章概述了竹缠绕复合材料及其技术研发、应用与产业化现状,分析了其市场潜力及前景,以期充分展示竹缠绕复合材料对绿色经济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物经济是人类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之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又一个划时代且影响深远的力量。生物质复合材料是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5月中国发布首个国家层面的生物经济发展战略——《“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竹缠绕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生物材料被列入规划,该规划指出:“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促进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发展,推动在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示范应用。”此举对竹缠绕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文章阐述了竹缠绕复合材料诞生的背景,作为生物经济支柱产业的优势、作用以及应用范畴,指出促进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发展是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并为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