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用环割法模拟萧氏松茎象危害幼树,连续观测幼树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模拟环割对湿地松树高生长的影响较大,环割90%相对生长百分率最小,仅有17%,显著小于对照的28%。对胸径和地径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环割90%的湿地松胸径和地径相对生长百分率最小,分别为22%和34%,小于对照的25%和43%。连续危害对湿地松生长影响更大。地径第1年的相对生长百分率平均达到了40%,第2年的约25%左右。树高第1年相对生长百分率平均大于16%,第2年的相对生长百分率不足10%。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火电厂是电能供应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的电能生产、输送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现阶段火电的生产主要依靠机械设备来完成,而大多数设备在运行时会发出巨大的噪音,给环境带来了噪声污染,结合实例火电厂降噪,分析了实例火电厂的概况以及噪声源监测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对降噪措施的改进提出了相关意见,以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毛竹种子“以芽繁芽”组培快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竹种子为外植体,通过“以芽繁芽”方式找到了较好的外植体消毒技术、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炼苗移栽技术等,初步建立了毛竹种胚外植体“以芽繁芽”组培快繁体系。其中最佳消毒时间为10%次氯酸钠溶液0.1%升汞各20min,消毒成功率可达37%;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TDZ0.5mg/L+KT2.0mg/L,增殖4-5代则衰退;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1.0mg/L+KT0.5mg/L+AC0.1g/L效果较好;炼苗移植成活率可达69%,可应用生产。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二十多年来竹子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其发展特点,总结并探讨了研究规律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还指出了外植体选择、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情况,为今后竹子组织培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西毛竹表型特征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研究江西省17个天然毛竹林种群(Ⅲ度竹)的胸径、全株杆鲜重、全株枝叶鲜重、杆长、全杆节数、枝下节数、枝盘数、枝下高、叶长和叶宽、叶片长宽比、胸径处竹壁厚度、竹腔径、壁腔比、竹材含水率等表型特征.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株秆鲜重、秆长、枝下节数、枝下高、胸径处壁厚、竹腔径呈现随经度而变化的地理模式,与纬度、海拔无关;胸径受经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枝盘数呈现随海拔而变化的地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油茶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综述了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品种特性、叶龄、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和外界因素(光照、水分、温度、CO_2体积分数).概述了油茶不同品种、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合作用规律及提高油茶光合作用的途径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油茶光合作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江西毛竹造纸特性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了江西省同一竹龄(Ⅲ度)、不同立地条件下17个天然毛竹林竹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纤维素含量和基本密度等5个主要造纸性能指标,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其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所调查测定的各项指标中,纤维长和纤维长宽比同纬度仅达到10%的显著水平,但与经度和海拔的回归及相关分析都未达到10%显著水平,其余3项指标同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回归分析均未达到10%显著水平,总体上地理变异模式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首次报道竹类植物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以竹叶总DNA为模板,经过大量实验,建立和优化了竹子SRAP-PCR的50μL反应体系,20 ng模板DNA,2.0 mmo1/L Mg2+,175μmol/LdNTPs,0.2μmol/L引物,1.5 UTaqDNA聚合酶,5μL10×buffer,退火温度52℃为最优反应组合。该反应条件下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  相似文献   
9.
光抑制是目前经济林光合作用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无论是对其本质的认识,还是对其机理的研究都已取得很大进展.综述了光抑制的研究历程及作用机理,并概括了经济林光合作用光抑制的研究动态,从光照、温度、水分等方面探讨了经济林光抑制的影响因素,最后阐述了光合作用光抑制的防御机制(叶黄素循环、电子传递和活性氧的清除系统)及防御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