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基于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的林分空间结构量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Voronoi图具有最近性、邻接性特点,以单株木视为平面点构建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此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对象木的最近邻木株数与Voronoi图中相对应多边形边的数目相等;对象木与最近邻木的距离和Delaunay三角网的相对应边长相等;任意2个最近相邻木的夹角即为对应Delaunay三角网2条边的夹角.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样地进行试验,把基于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计算林分空间结构指数的结果与最近邻木数取4的传统算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计算混交度、大小比数时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两者在计算角尺度时结果差异较大,构建Voronoi图确定最近邻木时各个方向都有选取,角尺度的取值均小于传统计算方法,但是Delaunay三角网结构本身较好反映个体在水平地面的分布格局,且基于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林分空间结构研究不需要对象木与邻木距离量算和角度测量. 相似文献
2.
3.
红树林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国内外天然林空间结构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均质性目标和均质性指数的新概念;对影响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目标的各参数进行多目标规划,并给出均质性指数的定义和量化公式;首次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潮带林分空间结构影响因子调查数据与林木均质性指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实例分析表明,各影响因子与均质性指数的关联度大小表现为竞争指数0.716>混交度0.686>空间密度指数0.670>目的树种特性指数0.644>角尺度0.638>大小比数0.616>健康指数0.607.林木均质性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红树林林木对所在林分均质性的影响,为建立红树林生态系统林分空间优化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潮带红树林空间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广东廉江市高桥红树林保护区不同潮带红树林林分混交度、大小比数及角尺度等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红树林几种优势树种在不同潮带其空间分布格局多呈均匀分布和中弱度混交,低潮带的红树林呈随机分布的概率较高,而高潮带中红树林均匀分布的比例相对较高,空间大小分化和大小组合的差异不大.重构林分空间结构应以恢复到天然红树林结构为目标. 相似文献
5.
6.
7.
基于林层指数的青椆混交林林层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林层比的优劣,研究其改进的方法,提出林层指数的量化指标,并应用于南洞庭湖龙虎山林场青椆混交林的林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保留了林层比的简便和较好预测效果以及数据易于获得等特点的基础上,林层指数增加了对林层结构多样性的表达,能更好地描述林分的垂直分布格局。同时,对3块样地的青椆混交林林层分析显示,林层结构从复杂到简单依次为P2>P3>P1。而从树种方面分析显示,青椆最为稳定,更新良好;白栎比较稳定,但部分地区可能因自然或人为因素,使下层木受到破坏;枫香与苦槠基本上没有下层木,更新困难,需要加强管护,并通过人为干预以维持其稳定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城市森林与城市生态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提出了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循环经济”体制得以完善的“硬件”的观点;认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能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物流、能流平衡,特别能实现有效控制“C”过量排放(人均森林面积至少要达到9 m2),控制环境污染;森林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9.
从五丈原林场的地类变化看封山育林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林场概况五丈原林场林区地处秦岭北坡,地形褶皱起伏,山势陡峻,境内最高海拔2160m,最低海拔470m,普遍海拔在800~1800m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2℃,≥10℃的积温2800~4100℃,极端最高温41.4℃,极端最低温-20.6℃,无霜期214d,全年平均降水726.3mm,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土壤以褐土分布最广,海拔1500m以上多为棕壤。林区属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区,天然植被以栎类次生林为主,建群种为槲栎、槲树、辽东栎、栓皮栎,另有小面积山杨…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