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比较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20
对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生态学和林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天然林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强,能持久地生产木材和发挥多重效益,并与很多物种的生存有密切关系。因人工林多样性低,稳定性差,轮伐期短,集约栽培的工业人工林尽管速生,但对地力消耗大,若没有优越的土地条件和额外的施肥,生产力将不能持久。提出我国应实行人工林和天然林并重的方针,要对大量发展工业人工林可能产生的隐患给予重视,要对已保存不多的原始林实行不改变林相的经营方式,避免将它们大面积地改变为人工林的作法。 相似文献
2.
林隙(GAP)干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72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循环的理论、自然干扰的概念、林隙的一般特征和林隙干扰的时空格局。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干扰形成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林隙的大小、形成年龄、形成方式以及形成木的特征是研究林隙特征的重要参数,虽然不同森林群落中,林隙干扰的频率和程度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不同,但大多数森林的年平均干扰率是在1%左右。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大、小型干扰的比例不同。小型林隙干扰与大型灾难性干扰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森林景观的时空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3.
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对林隙大小及其发育阶段更新反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18
本文通过对长白山脉西部蛟河林场32hm2原始红松阔叶林中77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红松阔叶林中13个主要乔木树种对林隙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树种更新密度随林隙大小的变化呈现出单峰型的反应,除沙松、紫椴和花楷槭在林隙面积为40~60m2时更新密度最大外,其它10个树种的更新密度都在林隙面积为20~40m2时最大。树种更新密度对林隙发育阶段有单峰型、双峰型和变化不明显3种反应类型。所有树种在林隙内的更新密度都大于其在非林隙林分下的密度。 相似文献
4.
华北低山区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0
华北山地的低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开展植树造林,要做很多工作. 华北地区降水量分配非常不均,一年中除短时期的雨季外,大多数月份降水量很少。在这种条件下,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如何,它对林木生长和造林工作有何影响,是开展造林工作的前提。妙峰山林场位于北京大西山的东麓,从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等方面来看,对华北低山区有代表性。为此,1962—1964年,我们在妙峰山林场,进行了关于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及其与几种人工幼林林木生长和水分状况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油松种子发芽的生态学及其与种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8
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油松不同种源及生态型的种子发芽与温度、光照、水分逆境和层积处理的关系。温度采用了5个水平:20℃,25℃,30℃,35℃(以上为恒温)和30℃/20℃(变温)。光照分为2个水平(有光和无光)。以PEG-6000的不同浓度组成水势逆境梯度:0,-2,-4,-6(bar)。层积处理的条件是以蛭石为介质,湿度为60%,温度为3℃,层积时间37天。研究结果说明,油松种子发芽要求的最适生态条件;20—25℃,有光,水分充足。30℃特别是35℃以上的高温,无光,水势低于-2(bar)均对发芽不利。不同种源和不同生态型种子发芽的差异表现在对上述逆境条件的敏感性和休眠要求的有无上。不同生态型种子发芽对高温和水分逆境的敏感性的顺序是(从最不敏感的开始):东北型、东部型、中部型、西南型、西北型、南部型。对无光敏感性的顺序(从最不敏感的开始):东部型、西南型、中部型、东北型、西北型、南部型。经层积处理后,南部型的种子发芽率显著提高,东部型略有提高,中部型、西南型无变化,而西北型和东北型则大为降低。可见,南部型的种子有明显的休眠要求,这是原产地冬季比较温暖湿润的种群,为了避免过早萌发,所进行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白皮松种子发芽习性及其种源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5
我们从形态与生化组成、休眠习性以及发芽要求三方面研究了山西临汾和陵川、甘肃徽县、四川江油四个不同种源白皮松种子的变异情况,发现种子大小和千粒重以及脂肪酸与氨基酸组成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种源间种子休眠深浅显著不同。干冷生境种源(临汾、陵川)种子休眠较深,比湿暖生境种源(徽县、江油)种子更能抵抗水分逆境。而温度与种源没有显著交互作用,25/20和25/15均适宜各种源种子的发芽。 相似文献
7.
油松不同生态型在京西山地不同海拔高度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京西山地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三块不同海拔试验林7年生时的材料,研究了油松不同生态型在不同海拔高度试验地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油松不同生态型之间的生长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而且生态型×不同海拔试验地交互作用显著。在海拔800m以下,东部型生长和稳定性均比其他生态型好。在800—1200m地带,表现较好的是东部型,其次是中部型和中西型。在1200m以上地带,东部型和东北型生长表现较好。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京西山地如采用东部型的种子,可不考虑造林地的海拔高度,也不必考虑种子来源上的海拔差异。此外,在造林种子短缺时,800—1200m地带还可采用中部型和中西型的种子,1200m以上还可采用东北型的种子。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种群年龄结构及其与自然干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由一至数个相间隔的年龄波组成。据此,可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划分为一代型、两代型和多代型三大类,进一步又可按世代(年龄波)的构成状态细分为11种类型。自然干扰因素对年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绝大多数年龄波的出现都与森林火有关。风倒、风折亦有影响,但其作用只能从新近发生的幼小一代中看出。高频、低强度的森林火利于形成两或多代型的年龄结构;而低频、高强度的森林火则利于形成一代型的年龄结构。不同地段自然干扰状况的差异是造成多种年龄结构类型共存的主要原因。年龄波,做为年龄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具有明显的β分布特点。年龄波的形状大致可分为右偏、左偏、递减分布和递增分布四种类型。不同形状的年龄波与种群环境有关,是种群更新过程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9.
10.
森林的天然更新问题,在林业事业上具有很大的意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华北山地的重要成林树种,可是关于油松的天然更新,却只能找到极少的文献。我们研究油松天然更新的目的,即在于,通过对它的成林过程规律的了解,为制定各种营林措施(尤其是主伐方式和林分改造)提供必要的依据。研究工作是1960—1962年在河北省承德地区平泉县大窝铺林场进行的。此外,本文中也部分地利用了我们1959年在山西省太岳林区灵空山经营所的调查材料。这两个地区都是天然油松林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我们区分林型来研究林冠下的天然更新。每个林型一般选4—10块标准地。在每块标准地上实测立木因子,记载下木和活地被物的种类、多度和盖度以及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在每块标准地的对角线上机械等距地设置20—25块样方(有时为了确定地形部位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