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连续3年用单花注滴法接种,考察了穗轴发病时间、病小穗数和穗轴病节片数3个抗性指标。结果表明,病小穗数这一指标能较明确地划分出高抗、中抗、感病3种类型,且稳定性最好。以病小穗数作为主要的抗病性鉴定指标,再参考穗轴病节片数,对小麦品种抗病性的评价及育种材料抗病性的鉴定较为准确、实用。  相似文献   
2.
试图在水稻抛栽前用锐劲特一次性喷于盘秧 ,探索其对整造本田害虫的防治效果 ,以降低农民的用药成本 ,减少施药次数 ,保护生态环境 ,特作本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田选择 供试水稻品种为培杂99,试验田选在土壤肥力均匀 ,排灌方便 ,管理水平一致 ,水稻生长整齐且是稻瘿蚊历史发生区的柳江县洛满镇洛河村委洛满屯周钦佑的责任田。1.2 供试药剂  5 %锐劲特悬浮剂 (罗纳普朗克公司 ) ,3%米乐尔颗粒剂 (瑞士锘华农化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试验按每 5 0盘用药量计 ,设 5 %锐劲特 15 0 ml、 130 ml、 70 ml,3%米乐尔颗粒剂 1.3kg和…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9年Landsat-7、2013年和2017年的Landsat-8影像,采用单窗算法反演了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在此基础上,用同期MODIS数据验证了地表温度的反演精度,分析了地表温度、冷岛指数、蔓延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地类地表温度表现出水体<林地<草地<盐碱地<裸地的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以绿洲为中心的"冷岛效应"分布模式;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的冷岛指数分别为0. 0031、0. 0020和0. 0051,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由蔓延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得出,三个年份温度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复杂程度和分布格局变化较大,与冷岛指数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是由核遗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力高低因组合不同而异。杂种一代的发病小穗数与抗病亲本,感病亲本及中亲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值达0.01显著水准。杂种一代的抗性偏向抗病亲本,有明显杂种优势。用抗病亲本与F_1回交,其抗病性有明显提高。 F_2单株发病小穗数变异范围较大,随着世代的增高,发病小穗数变异幅度缩小,而且在选择的作用下有所减少。作者还就该性状的选择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在F_3以后各世代采用系统选择比混合法要好。  相似文献   
5.
实施植保社会化服务,目的是向农民提供物资、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向“两高一优”、向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实施植保社会化服务,加强了农业科技部门与农民的联系,增强农科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促使科技人员钻研技术。通过有偿服务,壮大植保科技队...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赤霉病(抗扩展)品种轮回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8个品种(系),分别组建3个抗赤霉病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制定了实施轮回选择方案和选择技术。经一轮选择,群体平均发病小穗数有所减少,群体抗赤霉性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几轮选择,从中选出了9个抗赤霉病品系,经江苏、浙江,福建建阳等地植保研究所进行自然和人工接种赤霉菌接种鉴定结果属中抗一抗级。农艺性状也有同步提高。本文还就亲本抗性稳定性,接种鉴定技术以及选择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出适合柳江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培杂桂99、优I122、培杂茂三、博优157、优I4480;明确硅肥最佳施用技术,即稻瘟病为中等以下发生的年份(田块),基施硅钙肥35kg/667m2,稻瘟病为中等及中等以上发生的年份(田块),基施硅钙肥45kg/667m2;筛选出适合柳江县应用的高效对口农药75%三环唑WP等,并明确"破口期"是防治穗瘟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荔枝霜疫病的研究Ⅰ.病原菌的鉴定及其侵染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荔枝霜疫病病原菌在11~30%均可形成游动孢子囊,在22~25℃时,孢子囊产量最高,孢子囊在8~22℃间均能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但在26~30℃时萌发则形成芽管。在8~16℃间的萌发率最高。游动孢子的形成在14℃下只需20分钟,10℃下只需30分钟,游动孢子从形成至释放在14℃及10℃下所需时间分别为10分钟及20分钟。荔枝霜疫霉在侵染过程的各个时期中,都要求高湿度,否则不能危害,在高湿条件下,此菌在11~30℃均可侵入荔枝果,在18℃下只需5分钟便可侵入。最适扩展温度为25℃,在25℃下,潜育期不到1天,在18℃下为2~3天,在11℃下可延长到7天,在30℃潜育期虽短,但产生的孢子囊数量很少,出现期只有1天。危害荔枝果的接种体主要是游动孢子,荔枝结果期间的5月,多连雨天,病原菌的再侵染频繁,可能是荔枝霜疫病在广州地区经常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