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地螨 ( Oribatida)呈世界性分布 ,约有 5 0 0 0种以上 ,隶属于约 70 0个属[14 ] 。自 Stunkand( 1 937)发现一种地螨 ( Rhizoglyphus sp.)为兔绦虫的中间宿主之后 ,到目前为止国外已报告有 40多种地螨充当裸头科 ( Anoplocephalidae Cholodkovsky,1 90 2 )绦虫的中间宿主 ,我国  相似文献   
2.
肝片形吸虫的母雷蚴、早期子雷蚴、成熟子雷蚴及尾蚴表被结构经扫描电镜观察:在母雷蚴及早期子雷蚴的口孔周围有乳突分布;雷蚴的围领呈领圈样环绕,围领基部的一侧有一个产孔,产孔的开口处呈唇样的构造,从母雷蚴、早期子雷蚴至成熟子雷蚴的发育,其体表绒毛样构造日趋发达。尾蚴背部密布尖刀形棘,腹部具有许多不规则的突起,其间分布有许多微孔;口吸盘及周围无乳突分布,但在腹吸盘周围分布有排列整齐的指状突起。尾蚴体部与尾部相连处有一环形颈状结构,尾蚴尾干背面为一槽状的皱襞。  相似文献   
3.
对10头自然死亡的家养林麝的小肠内所获得白色、发状虫体、进行了虫体大小、形态结构观察及测量。发现与以往各研究者在绵羊、山羊及牛体内发现的乳突类圆线虫一致。证明林麝体内寄生的虫体为乳突类圆线虫,林麝为该虫的新宿主,国内尚无报道,系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台湾次睾吸虫15日龄成虫经扫描电镜观察:虫体整个背面和腹面前4/5的体表皮层着生有鱼鳞状的簇生体棘,簇生体棘在虫体前端分布较密集,由前向后渐变稀疏。每一簇生体棘中含3~6个尖刀形棘。口吸盘上有15~18个无纤毛圆丘状乳突,腹吸盘唇部光滑无乳突分布,但在其周围可见到10余个花蕾状乳突。  相似文献   
5.
1996年以来,四川某实验兔场因长期连续使用氯苯胍作为抗球虫药物而爆发球虫病,引起大批幼兔死亡,改用氯羟吡啶后,虽然控制了幼兔的急性死亡,但慢性及亚临床型球虫病时有发生。为此,我们抽检了该场成年兔64只、3~6月龄兔30只、3月龄以下兔30只,球虫总感染率为97.58%(121/124),其中3~6月龄及3月龄以下兔感染率均为100%(30/30).经鉴定该兔场兔感染有8种艾美尔球虫,其优势虫种为肠艾美尔球虫及中型艾美尔球虫.  相似文献   
6.
鸭丝虫病学名鸟蛇线虫病。农民称为“包包病”或“鸭长猴儿包”,危害幼鸭健康极为严重。其病原为四川鸟蛇线虫Avioserpens Szechuanensis sp.nov.(Li Lai et Sha 1964)。雌虫寄生在幼鸭  相似文献   
7.
汉源县地处四川西部山区。该县皇木区共4个公社,位于轿顶山麓,海拔1,6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0℃左右,降雨量约为800毫米,多集中于夏秋季。海拔较高的大队常混杂放养黄牛、绵羊及马于草山牧地。绵羊全年放牧饲养,早出晚归,黄牛除少数于使役期收回外全年自由流放,放牧地海拔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为驱除家养林麝的四川莫尼茨绦虫应用吡喹酮15mg/kg,30mg/kg,服药后11-12小时排出虫体,1个月后虫卵转阴率100%。  相似文献   
9.
1997年对某养麝场自然感染四川莫尼茨绦虫的仔麝用吡喹酮按每公斤体重15mg,30mg 两种剂量进行驱虫,投药后11~12h 小时开始大量排虫,大多数一次全部排出,一般在24h 时内排净.投药后仔麝精神状态、食欲、排便等均无异常变化。经复查两个剂量组驱净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0.
报告了家养林麝四川莫尼茨绦虫病的临床症状、感染季节与宿主感染年龄以及四川莫尼茨绦虫的自然中间宿主种类。并对家养林麝发生四川莫莫尼茨绦虫病的有关因素作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