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眉区和耳后区的皮肤对比结构,设计出以颞浅动脉耳后支为蒂的耳后发际皮瓣,转位眉再造,为临床整容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方法解剖经红色乳胶灌注的头颅标本45侧,以耳廓前缘根部前上方1.5cm处为定点(A点)测量颞浅动脉在耳后上方的分支。取新鲜头颅标本2例,在眉毛和耳后区取皮肤做石腊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两个部位的结构特点和毛根的特点。结果颞浅动脉耳后支的可游离长为(13±1.8cm)大于A点至眶上缘中点的距离(11.5±1.5cm);耳后区皮肤毛发结构与眉区皮肤结构相近(毛发斜行)与受区原形相配。结论以颞浅动脉耳后支为蒂发际皮瓣转位眉再造可以A点为旋转轴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游离移植股薄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4侧成人下肢股薄肌的主要血管支配、神经来源、血管蒂长度和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股薄肌的主要血管起于股深动脉占90.63%,神经支配为闭孔神经前支.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结论:股薄肌动脉、静脉、神经的行程较为衡定和集中,肌肉位置表浅,便于切取,是临床上理想的供肌.  相似文献   
3.
"数字人"的诞生,对研究人体解剖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数字人"的研究成功,将越来越精确模拟人体的各种功能和行为,尤其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展示了全新的人体立体空间。"数字人"教学系统是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最新的、最方便的教学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上肢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的结构基础及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测定20例患者上肢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造瘘前及造瘘后1年的血流量、左室射血分数(EF值).结果7例上臂内瘘,瘘流量在960~2540ml/min 之间,平均1750±368.42ml/min;13例下臂内瘘,瘘流量在390~910mi/min之间,平均650±143.12ml/min.3例于透析间期时有心衰发作,其中2例为下臂内瘘, 1例为上臂内瘘.结论 动静脉内瘘可导致高心输出性心衰,其发生与造瘘前心功能状态、透析的规则性有关.上肢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分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副面动脉的出现为临床修复鼻翼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头颈部尸体标本20侧和铸型标本12侧。结果:副面动脉的出现率为40%,起始处外径(1.1±0.4)mm,主干长(5.0±1.1)cm,起始处位于下颌下缘距面动脉压迫点(1.5±0.3)cm,可游离长度(2.5±0.5)cm。起始后与面前静脉伴行,与面横动脉、面动脉及眶下动脉等吻合。结论:以副面动脉为蒂鼻唇沟皮瓣是可行可靠的。并且可以其为轴心血管形成皮瓣移位修复邻近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