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密植管理 (一) 密植程度,要根据地势地力和品种生育特性及果树开张角度来衡量,一般  相似文献   
2.
“五一“前后是黄瓜消费的一个高峰期,其价格虽比不上春节,但效益仍较高.现将此茬黄瓜的栽培技术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探讨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本科班导师制及建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的改革措施,以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张贵军  孙宁  夏艳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156-11157
烟台市在实际推进土地整治过程中通过从源头上预防或减缓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以后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保证整治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益。该研究通过将生态环境效益转换成现金价值的方式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后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今后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借鉴和经验,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与优先区划定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乡村聚落格局优化是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缓解区域人地矛盾,解决 "三农"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元阳县为研究区,采用曲面距离法计算耕作半径,以景观连接度和缓冲区法计算耕地重叠区(耕作强度),再结合耕作通勤时间计算得到哈尼梯田区的适宜耕作半径。然后依据遗产保护要求与适宜耕作半径识别出聚落格局整理区,引入生态模型MaxENT,以气候、地质地貌及社会经济等4大类的11个因子为数据源模拟得到新增聚落的空间位置,提出聚落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基于曲面距离和耕作重叠计算得到的全县最适宜耕作半径为1 041 m。2)依据遗产保护和适宜耕作半径分析识别出需要进行聚落格局优化的区域为遗产核心区的新街镇、小新街乡,其余地区为聚落低密度区。3)通过MaxENT模型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子表明,遗产区为气候因子即降水和气温、小新街乡为气温和旅游中心距离,聚落低密度区则为海拔和岩性。4)MaxENT模型模拟的新增聚落空间位置及格局优化表明,遗产区内潜在适宜聚落区面积为18.42 km2,其中核心区内聚落根据遗产保护条例整体保留,新增人口可外迁至缓冲区(沙拉托乡)内的潜在适宜区;小新街乡内潜在适宜聚落用地面积为9.26 km2,区内聚落就近迁入潜在适宜区;其余聚落低密度区内的潜在适宜居住面积为92.26 km2,在潜在适宜区内选址聚集为2~3个聚落群。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哈尼梯田基本农田改造、撤村并点、遗产保护规划、聚落空间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开展农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可厘清农用地生产和生态功能限制因素,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分区开展整治并分类施策,进而提高区域农用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以环渤海区域的黄骅市为例,构建“土壤资源—水资源”复合农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单指标评价与分层次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农用地生态适宜性的限制因素及程度;综合评价结果,并按照改良技术措施一致性原则,划分农用地整治分区,对应提出改良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化肥施用量、有机质含量、土壤含盐量生态适宜性较差,不适宜级分别达到87.47%、99.62%和25.34%;全域农用地地下水矿化度过高,东部地下水埋深浅,69.54%农用地灌溉保证率不足;此外,其他指标呈适宜状态;研究区农用地主要限制因素为:化肥施用量、有机质含量、土壤含盐量、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及灌溉保证率;限制因素组合类型分为两类:“主导限制因素(重度)+次要限制因素(轻度)”的复合类型、仅有轻度限制因素的单一类型,二者占比分别为91.9%、8.1%;划分“土壤培肥区”“盐渍化土改良区”两类整治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提升措施。为生态系统状况复杂的滨海区农用地改良和整治利用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特性构建复合型产业模式,为提高山区县的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区域生态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和参考。[方法]以太行山中段的阜平县为例,选取水源供给、保持土壤等9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评判阜平县土地多种功能空间集聚特征的依据,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得到不同的功能价值簇,并调整形成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价值分区;在此基础上,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和现有产业发展布局,构建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结果](1)将研究区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空间集聚特征分为6种功能价值簇;(2)调整各簇边界,形成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美学景观+保持土壤区、提供美学景观+水源供给+原材料生产区等6类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价值区;(3)在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价值区的基础上,设计出“旅游业+文化产业”“智慧农业+旅游业”等7种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可为实现阜平县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结论]复合型产业模式的设计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驱并进,可为解决山区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河北农业大学"2011计划"(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为背景,在对国土资源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高校教育在"教"和大学生"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方案。主要是:结合河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完善,从"教"和"学"两条主线设计该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分阶段纵向推进学习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程,并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研究重点和目标,划分专业能力模块,结合课程群建设,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技术,提出土地资源管理能力培养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及建设方案,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和业务项目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黄骅市土壤含盐量空间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为了探知黄骅市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基于样点数据,运用GIS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和模拟。然后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对影响黄骅市土壤含盐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黄骅市土壤含盐量空间变异拟合于指数模型,存在各向异性,基底效应属于中等,其空间分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2)黄骅市土壤含盐量整体上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在内陆地区的黄骅镇和南大港也出现了聚集;全市仅有8.49%的土地未出现土壤盐渍化,零星分布于黄骅市内陆边界地区;轻度盐渍化土面积最大,占全市面积的31.93%。(3)黄骅市土壤含盐量与高程、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与土壤含盐量空间相关性最大的因素是地下水矿化度,而且更多表现为直接影响,其次为地下水埋深,高程因素相关性最小,黄骅市表层土壤与地下水之间垂直迁移交换作用比盐分水平运移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