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10篇
  18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龙牙百合的植株再生与遗传转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龙牙百合鳞片叶切块为外植体,通过多种培养基的比较试验,得出MS 2,4-D 2mg/L 6-BA 0.2mg/L是诱导愈伤的最佳培养基,MS 6-BA 1mg/L NAA 0.05mg/L是不定芽诱导及伸长的适宜培养基。MS N_AA2mg/L是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本试验已建立了适用于龙牙百合遗传转化的快速高频再生系统。用携带有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工程菌,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转化法转化龙牙百合,经PCR和点杂交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中。同时对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进行比较,发现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率为16.7%,基因枪法的转化率为50%,因此可能基因枪转化法更适于龙牙百合的遗传转化。  相似文献   
2.
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广东大亚湾野生种群内繁殖一代DDl群体和海南三亚野生种群内繁殖一代SSl、两野生种群间杂交一代DS1群体各18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28个含10碱基的随机引物中,其中11个随机引物可产生稳定和可重复的多态扩增结果,共检测出86个位点,其中DDl群体有74个基因位点,其中56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75.68%;SSl群体79个基因位点,其中57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是72.15%;DSl群体有72个基因位点,其中64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8.89%。用修正的Shannon表型多态性指数量化3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DDl、SSl和DS13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分别为0.2280,0.2ll5和0.2456。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能够增加子代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3.
结核免疫与结核新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十多年来有关结核免疫的生物学机制和结核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结核疫苗的发展方向,尤其指出植物疫苗是最为廉价、有前途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全国各地采集豆豉样品,经富集培养并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获得一株形态与现存产纤溶酶微生物差异较大的菌株HS9。通过传统方法、化学方法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对HS9进行分类鉴定,属于Pseudomonas aeruqinosa,是未见报道的产豆豉纤溶酶菌株。发酵培养HS9获得粗酶,经20%~70%硫酸铵梯度盐析、SephadexG-75凝胶过滤以及CM-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后,得到了电泳纯酶。通过SDS-PAGE了解该酶分子量约为34kD,pH8.0~8.5时酶活性最高,最适作用温度48℃,作用方式为直接水解纤维蛋白,胃蛋白酶抑制剂在工作浓度1μmol/L时能完全抑制其活性,推测该酶为天冬氨酸蛋白酶,是一种新型的豆豉纤溶酶。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建立天然橡胶消费量的回归模型,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以不同的GDP增长率和时间变量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天然橡胶消费量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分子标记预测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杂种优势育种是蔬菜作物的一种重要育种技术。国内外利用RFLP、RAPD、AFLP、SSR、I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研究,取得了富有启示性的研究结果。本文分析和述评了国内外作物杂种优势分子预测的遗传距离法、杂种优势类群法、QTL法认为基于QTL的杂种优势类群和遗传距离相结合的方法将是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并最有可能在育种实践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形态学、生态学、遗传学及基因定位研究表明,玉米温敏不育系琼6Qms和琼68S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玉米温敏不育系,琼6Qms的育性主要表现为颖壳不开裂,育性转换主要受温度影响,该性状由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控制,分别位于第3和第5染色体上。琼68S为花药败育型,其育性转换受温度控制,不育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2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8.
海马齿是海边盐生肉质草本植物,由于叶片的肉质化,传统石蜡切片制作路线不能制作出结构完整,效果较好的切片。本实验以传统的石蜡切片方法为基础,在固定方法选择,脱水时间控制,包埋温度,染色等方面做了适合海马齿叶片特点的改良,固定方法采用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4h,并洗脱;脱水每级梯度时间为1h,包埋温度在100℃,染色方法采用固绿染色法。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改良的方法可以制作出染色清晰,组织结构完整的海马齿叶片切片。这对其它肉质化植物的石蜡切片制作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系统地对海南岛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芽孢杆菌的分离收集和Bt菌株的鉴定。从尖峰岭热带雨林区、五指山热带雨林区、吊罗山热带雨林区、霸王岭热带雨林区总共采集了土壤样品1882份,采用醋酸钠培养基结合高温方法分离出芽孢杆菌3924份,鉴定出Bt分离株158份,Bt菌株的分离率和出菌率分别为4.03%和8.40%。结果分析表明,海南岛热带雨林区芽孢杆菌及Bt菌株分布对环境和生态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海拔900m至1400m的反菌株含量高、植被覆盖率高,土壤腐殖质含量高的热带沟谷雨林带眈菌株含量最高。显微观察发现,获得的Bt菌株其伴胞晶体有菱形、球形、方形、椭球形、不定性等多种形状。利用SDS-PAGE方法对获得的Bt分离株进行了伴胞晶体进行分析,发现伴胞晶体的分子量有20kD到150kD不等。进一步利用PCR-RFLP技术对Bt分离株进行了cry基因型的分析,初步发现这些Bt菌株含有cry1、cry3、cry4、cry6、cry30、cry40等基因型。我们还利用鳞翅目昆虫小菜蛾和鞘翅目昆虫椰心叶甲进行部分Bt分离株的生物测定,初步结果显示本研究鉴定出的Bt分离株具有不同的抗虫靶标,对同一靶标昆虫也表现出不同的杀虫活性。整体而言,本研究结果显示出海南岛热带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的热带地理生境、自然的生物演化系统,使得热带雨林区蕴藏了Bt菌株资源多样化,值得期待挖掘出一些新的菌株和新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牡蛎、咬齿牡蛎鳃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处理法、低温同步化法及活体去壳法进行预处理,制作成染色体标本;以马氏珠母贝、企鹅珍珠贝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PHA促繁殖获取胚胎法,制作胚胎染色体标本。对不同时间不同处理方式获得牡蛎染色体分裂相比例、PHA促繁殖获取胚胎法获得马氏珠母贝染色体分裂相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发现,PHA处理法在24h时能获取最多分裂相(3.50‰),低温同步化法在72h时能获得最多分裂相(2.20‰),活体去壳法始终保持较高分裂相比例(3.60‰),PHA促繁殖获取胚胎法获得最大分裂相比例(10.00‰)。4种方法都能获得理想的中期分裂相数目。其中,低温同步化法缺点是温度难控制、预处理时间长;活体去壳法易导致贝类死亡;PHA促受精获取胚胎法缺点是胚胎的获取受繁殖季节限制。PHA处理法预处理时间短、获取分裂相数目多,无疑是贝类成体染色体制备的最好的方法。同时,PHA也为贝类人工繁殖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