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草地螟迁飞活动的雷达观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80年代初期,我国草地螟猖獗为害,其虫源和迁飞问题不清。1984年6月在山西省雁北地区应县应用雷达观测了草地螟蛾的迁飞活动,并辅以地面发生动态调查,查明当地越冬茧密度约达每平方公里2000万头,6月2日羽化率为2.7%,6月10日达66%。成虫在15℃以下不飞行,15—17℃受震动后,在近地面几十厘米高处做数米距离的飞行;18℃以上则能主动飞行;20℃以上大量主动飞行。迁飞的高度在400m 以下,多在80—240m之间。成虫一般白天不起飞,多数在日落前后起飞。飞行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多数向东北方向迁飞。在当地羽化盛期,当出现西南气流、气温上升达20℃以上时成虫大量迁飞。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飞翔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配有微机记录系统的飞行磨吊飞方法,测定了亚洲玉米螟(Osirinia furnacaris)的飞翔能力及温度、湿度,气流等不同生态条件对其飞翔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亚洲玉米螟的飞翔扩散活动及可能的迁飞活动。玉米螟1日龄和2日龄雌蛾可累计飞翔30小时,150公里以上。飞翔速度平均1.5米/秒,最高可达2.4米/秒。雄蛾飞翔力初期稍弱,但3日龄以后强于雌蛾。玉米螟的飞翔适温区为20—30℃,高温低湿不利其飞翔。玉米螟在风速不大于1.53—1.6米/秒时可逆风飞翔,在较大的风速下顺风飞翔时,其自身的飞翔速度随风速增加而渐降,风速9米/秒时停止振翅,随风飘流。  相似文献   
3.
粘虫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大敌害。据东北地区五十年来粘虫大发生記录的整理,近十年来粘虫的猖獗周期有縮短的趋向。粘虫的危害早已为各方面所重視,先后开展了研究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加强了对基本发生  相似文献   
4.
粘虫是吉林省粮食作物上最主要的猖獗性害虫,防治工作上迫切需要中、长期預测方法。为此,作者等研究了吉林省粘虫猖獗世代的虫源,已經查明粘虫在吉林省不能越冬,猖獗世代的虫源是由省外迁入的。通过国內粘虫主要发生地区的发生动态的整理和分析,初步認为吉林省猖獗世代虫源的主要策源地为皖北、苏北、魯南、豫东、豫南、鄂北等粘虫常发生的地区。同时認为不同年度各策源地的发生时期和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吉林省春季成虫盛发期和数量。一般年分5月末、6月初的成虫与鄂北、豫南、皖北等地区的虫源有关;而6月上旬以后的成虫則与魯南、苏北、豫中的虫源有关。  相似文献   
5.
草地螟迁飞,发生区与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地螟在我国表现为长周期的间歇猖獗,主要发生于北纬37°以北,由东经108°至118°,斜向东北至北纬50°的地区。北纬39°~43°与东经110°~116°之间为主要越冬区,其它为扩散发生区。根据滞育与光照和温度的关系,阐明了主要越冬区形成大量滞育越冬种群的机制。雷达观测证实了草地螟的迁飞现象。主要越冬区秋季世代形成大量越冬种群,春季成虫迁飞构成大范围发生的虫源,扩散发生区春季迁入的成虫峰期、蛾量与主要越冬区相近,一代幼虫危害后虫量骤减,幼虫仅形成少量越冬种群。  相似文献   
6.
公主岭昆虫雷达的装置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十年代末Orawford发现昆虫能产生雷达回波。五十年代英国昆虫学家Rainev应用气象雷达观测到蝗群的活动。六十年代以来英、美、加、澳等国先后组装专用的昆虫雷达用以观测昆虫迁飞,经20年的发展已成功地研究了非洲粘虫,蝗虫,云杉卷蛾等的迁飞规律。目前的专用昆虫雷达可以观测昆虫迁飞的高度、密度、速度和方向,並能辨识混虫种类。有的已实现电脑自动控制观测、记录和运算,用以系统监测迁飞害虫做出防治决策。 我们为研究粘虫的迁飞规律,在农牧渔业  相似文献   
7.
"农业科学通讯"1957年第1期刊载汤博文同志"对防治粘虫的意见"一文对拙著"粘虫"等三文有关防治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我们衷心的欢迎汤同志对这方面的关心。应该承认目前我们对于粘虫的研究还不够,很多问题正在探索研究中,所以在我们所发表的对粘虫的介绍的文章里,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恰当或错误的地方。我们希望汤同志的文章能成为国内讨论粘虫问题的开端,渴望国内各地有经验的同志共同商讨,来修正、补充我们的认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东部粘虫 (MythimnaseparataWalker)年发生第二代成虫公主岭地面诱蛾量和同期降雨量的数据为预测因素 ,该世代成虫繁殖的危害种群在吉林省的发生面积为预测目标 ,应用回归相关法研究发生预测的数学模型 ,用Basic语言计算机程序计算并进行分析与拟合 ,提出了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9.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牧业害虫之一。兼具有迁飞、滞育的生物学特性,表现着长期间歇猖獗发生的特点。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猖獗期的研究,已明确我国草地螟主要越冬区与发生范围,并提出监测主要越冬区的越冬虫源及雌蛾解剖分级的预测办法(全国草地螟科研协作组,  相似文献   
10.
前言飞蝗成群的迁飞和为害为人们所熟睹,所以我国在数千年前就有关于蝗虫迁飞为害的记载(周尧,1980)。蜻蜓、蚂蚁等昆虫的成群迁飞也是屡见不鲜的现象。但有许多害虫都是在经过试验研究论证之后,才认识到它们的迁飞现象。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地带,迁飞昆虫的种类很多,据1989年10月举行的全国迁飞昆虫学术讨论会提出的已经开展研究的迁飞昆虫近20种,实际上迁飞昆虫种类远高于此数。据目前的认识,迁飞是昆虫适应环境变化,经长期演化形成的一种生态对策,它是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