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总结鹤岗地区土壤耕作模式,包括平原易旱区土壤耕作模式、冷凉低湿易涝区土壤耕作模式、丘陵漫岗土壤耕作模式、水稻田土壤耕作模式,以提高鹤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建筑渗漏问题不仅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而且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困扰。因此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建筑工程的防水防渗施工,对相关施工技术不断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质量。本文对建筑施工中出现渗漏的原因做了分析,并对防水防渗施工技术进行了具体的探讨,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脱毒马铃薯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肥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熟品种播种适期在5月10—18日,良种繁育株距以21~23 cm为宜,商品薯生产株距应适当加大到24~25 cm为佳;施肥应视土壤养分而定,一般中肥力水平施尿素75.0~112.5 kg/hm2、二铵6.5~135.0 kg/hm2、硫酸钾165.0~202.5 kg/hm2,并于花期配合根外追肥。晚熟品种播种适期在5月12日左右,具体应视当年春季气候而定;播种株距应比早熟品种稍加大到21~24 cm,商品薯生产株距应为25~26 cm。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东北地区属于我国北方马铃薯一季作地区,范围较大,该地区包括佳木斯、鹤岗、伊春、牡丹江、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黑龙江农垦总局等地,是黑龙江的重要粮食产区,其马铃薯也是该地区的主要作物.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地处高寒、纬度较高,气候温凉,无霜期在130d,年平均温度在10℃以内,年降雨量约在600mm,有效积温在2500℃,属长日照、昼夜温差大,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适合马铃薯的生育.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退化现象是由于感染一种或多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它是影响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病毒不仅赖于植物体内部生存,并且参加和改变植物体内许多代谢途径的生理活动。当被不同病毒侵染的马铃薯出现各式各样症状,就是病毒在植物体内部干扰机体代谢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从内部清除病毒,获得脱毒健康种薯,才是治本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肥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熟品种播种适期在5月10—18日,良种繁育株距以21~23 cm为宜,商品薯生产株距应适当加大到24~25 cm为佳;施肥应视土壤养分而定,一般中肥力水平施尿素75.0~112.5 kg/hm2、二铵6.5~135.0 kg/hm2、硫酸钾165.0~202.5 kg/hm2,并于花期配合根外追肥。晚熟品种播种适期在5月12日左右,具体应视当年春季气候而定;播种株距应比早熟品种稍加大到21~24 cm,商品薯生产株距应为25~26 cm。  相似文献   
7.
水稻种子是一项新兴的农业技术,对水稻种植中的病虫害传播等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不长,还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能够为水稻种子包衣技术的推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黑土肥力的演变过程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洪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1,(6):278-279,286
土壤肥力评价是对土壤肥力高低的评判和鉴定,不同区域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各异。综述了黑土肥力的演变过程和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对黑土肥力的相关指标进行重点研究和筛选,确定农田黑土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分析黑土肥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以及评价方法的选取,对黑土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鹤岗市马铃薯产业化现状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生产现状马铃薯是黑龙江省优势作物之一,过去一直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扶贫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马铃薯产业从过去简单解决温饱转变为重要的致富产业。尤其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脱毒技术的应用,晚疫病的有效防治,使马铃薯的产量大幅提高,产业效益明显提高,已经是当地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马铃薯被誉为新世纪我国最有发展前景的高产经济作物之一,潜力巨大,优势明显。在全世界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国家高油大豆计划项目的科技管理,全面地总结了专项管理的机构,品种、技术、市场和条件等具体工作内容,提出了“定单农业”与“价格调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科、农、工、贸”一体化是落实专项计划促进大豆产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