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8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在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下李林场新造油松和侧柏混交林内,以20m×40m的面积投放一堆植物性抗生育剂和红胡萝卜混合药饵200g,对照地不放药。通过对施药前后试验地与对照地兔粪和苗木为害率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投放植物性抗生育剂能显著减少幼林地内野兔活动频率和对苗木的为害。  相似文献   
2.
巴盟五原县巴彦特拉乡联丰七队的董锁,称得上是个有远见、有胆识的新型农民。1984年,他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鼓舞下,主动承包了本队1080亩流动沙丘,自筹资金几千元,备足了苗条,请了十几名帮工,一春就营造了固沙林305亩。当年8月检查,成活率达80%以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母树林又叫采种种子林 ,它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品质优良的林木种子。但是由于种实害虫的危害 ,严重影响种子的收成 ,甚至颗粒不收。为此 ,我们对吕梁山森林经营局所属的上庄种子园 4 6 .6 7hm2 华北落叶松母树林进行了全面调查 ,为该母树林病虫害的监测与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按照常规方法 ,在踏查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地调查 ,选取标准地 0 .0 7hm2 ,随机抽取 5 0株母树进行每木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母树林地自然概况1.1 地理概况  上庄种子园位于吕梁山脉南部紫荆山东麓。东经111°12′,北纬 36°4 5′,海拔 15 80 m~ 193…  相似文献   
4.
五原县防沙林场全体职工打破了技术神秘的观点,在短短的时间内改进和创制了林业生产工具三种,提高了生产效率。现仅把马拉三行沙丘播种机简单介绍一下: 主要构造:全身大部份是用木制成。有播种箱,前后木轮(滚珠轴承),前后轴,连接架,方向操纵桿,开沟器,螺旋下种筒,复土环,镇压滚,深度调节器(包括调节横轴,调节闸,卡闸弓形齿等),种子控制器(包括齿轮,转动轴,控制桿和铁套筒等)。根据初步试验,二人一畜,每日能播五十畝左右,比过去用耙或锄开沟直播提高效率五——六倍。每次播种三行,行距四十公分。播种时,深浅调节自如,下种量能控制,大小种子都能播,下种均匀,深度適中,同时开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造林和根治流沙打下基础,五原县防沙林场全体职工和家属,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日以继夜不怕天寒地冻的深翻运动。到目前为止,从积肥、运肥到深翻,在场长张万馨同志的亲自率领下,18名职工以11天的昼夜苦战,深翻地1.83亩,其深度为5市尺以上,共施肥438,730斤,平均每亩施肥24万斤,并作到了分层施肥、表层多施的要求,预备大放青苗高产卫星。以小叶杨计算,计划亩产苗木1,101,000  相似文献   
6.
春季造林好时光,男女老少碌化忙,首先营造防护林,西旁椽化紧跟上。之造林来边整他,充分利用苗条秧,一般插条长八寸,沙荒造林尺牛长,徐化公路栽高杆,铁路两旁各五行,村旁宅旁随意选,庭院植树别过长,林带林网要整齐,美化大地万里香。春季造林好时光(顺口溜)@孙学智~~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绿化进度和战胜流沙灭害,五原县防沙林场,七月分在一块流沙上用柳树条造林的方法,已试验成功。苗条花五六十公分,直径不足一公分。从流沙基部到顶部,隔五十公分左右一根,共插了五十根(单行计),成活了四十五根。这一小小的试验成果,打破了  相似文献   
8.
五原縣塔尔湖鎮春光農業社,由于上級党政的正確領導,几年來在林業生產上有了很大發展;尤其在今年春季,完成造林任务一千二百多畝,成活率平均在85%左右。但是,过去由于沒有林業專業組織机構,因而造林是无計划无准备的進行,往往到了造林季節才找林地;本社自有苗条也沒有全部利用,反而拿錢到国营苗圃去買。在总路綫的光輝照耀下,春光社把原來的林業隊擴大,改建为社办固沙林場。这个林場  相似文献   
9.
巴彦淖尔盟河套灌区,属于内蒙古西部半荒漠地带。由于长期受黄河冲积和风积的影响,在一些旗县出现了堆积状的起伏沙丘,面积约120万亩,零散分布在各地。按自然植被率可分为流动、半流动和固定的沙丘三个类型。沙丘外部形态多为新月型和格状沙丘链。在风的作用下,沙丘表面呈波浪式的浪纹。沙粒大部为细沙和粉沙,遇到四级以上风力,沙子都以跳跃式移动和悬浮式的流动。沙丘每年前移速度4~7米,最快可达10米以上。因而对农  相似文献   
10.
孙学智 《南方农机》2021,(7):160-161
本文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学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培养扩招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把非遗文化引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改革、思政教育、实践教育、二课堂、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效结合,重视本地区区域文化的影响,突出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在校园中发掘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