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利用抗病品种防治高粱丝黑穗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9~1982年鉴定出19个免疫高粱品种,2个免疫恢复系,4个免疫和1个高抗不育系,其中Tx622A免疫不育系的抗病性似为显性。用Tx622A免疫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种Tx622A×4003、Tx622A×晋辐1、Tx622A×298/4003、Tx622A×锦恢75为免疫杂交种,Tx622A×208为高抗杂交种,Tx622A×白平为抗病杂交种。1981~1983年用以上抗病高产杂交种进行了20多万亩的防治示范,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均极为显著,由92~100%,平均99.0%,增产粮食1000多万斤。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关于不同品种苗期与成株期对于叶瘟抗病程度的相关性,最近国内外也有所报导。如1951年高桥曾采用苗期、叶鞘和田间鉴定法比较不同品种三者之间的抗病性,结果认为三种方法所得发病率趋势是一致  相似文献   
3.
迄今已发现的由蠕孢菌引起的高粱叶斑病,有大斑病(leaf blight)、靶斑病(target leaf spot)、叶点病(leaf spot)、小斑病(leaf spot)和枯萎病(blight of oats)等。其中以大斑病发生最广泛,危害严重,其它几种仅局部发生,危害较轻。兹以大斑病为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粱抗丝黑穗病育种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粱丝黑穗病在我省发生历史较久,根据正式记载,1933年东北各地平均发病率为27.3%,1953年东北南部严重发病区发病率高达60%左右。近年来高粱丝黑穗病发病率稍有下降,但损失仍相当严重。1977年海城县平均发病率为12.2%,减产约3900万斤;1978年辽中县平均发病率为15%,减产2700万斤;台安县有15万亩高粱发生丝黑穗病,轻的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5.
高粱品种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丝黑穗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生产实践证明,药剂或栽培措施的防治,有不易实现,不够经济,以及防治效果不够理想或造成污染等局限性。据国内外研究,丝黑穗病在各地的严重为害,主要是由于种植了感病品种,当改种抗病品种后,病情立即减轻。因此,引入抗源,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高粱丝黑穗病的重要途径。为此,从1979年开始进行了高粱品种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研究,本文是四年来的鉴定结果。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载份一. 口﹂.孟︷忍.0阳‘一 吩例一此即玲一 j五l一一一一…l一 声m·一吐走 |C︼一︸准.卜l 名。一:ll加iI] 二又.En(别 荀乙C乙Bu一 E哎-t‘一嗽家国湮国斯目华一….1国l期一记尼笋一巨玛|荐一冰l-.注旧克一晓娜利首国美维美得一乡之追笋 名性病性病一性病一生淘 右劲豁比﹄,,工山工J口翻一乳一曰卜‘匕知p病原菌学名学名异称病高粱条斑假单胞菌Ps四do份。加s on击oPog。耐 (E.E Smit五) ,StapPBaeter翻沉andrOP四。月f E.F.S口针五Ph夕to川onas androPo夕。”‘(E.F· Smit五)Betgey等高梁假单脚菌Xa确。m。朋‘ holc窟eDl…  相似文献   
7.
我省高粱黑穗病(絲、散、坚)历年都普遍发生且較严重,据1933年和1936年高杉、赤石两氏报导,东北各地平均发病率为27.3%,1954年省农业厅統計錦西、义县等六县平均发病率为9.2%;1953年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調查不少田块高达20%左右;1961年新宾、盖平发病3—5%,凌源发病率高达20%。由此可見,高粱黑穗病不但在历史上曾造成过严重的减产,目前仍威胁着生产。同时現有的防治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索对于該病害高效、簡易和經济可行的防治措施实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量文献中所报告的稻瘟病的种子带菌情况因观察的材料和方法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带菌的种子作为初侵染来源的作用以及种子消毒的必要性和方法也存在着意見的分歧。作者于  相似文献   
9.
高粱、玉米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两种旱粮作物,而丝黑穗病是高粱、玉米的重要病害,众所周知,轮作是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高粱、玉米上的丝黑穗病菌属同一个种,因此,二者能否相互侵染,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两种作物能否轮种,成为亟待明确的问题。据1927年.1940年.E 研究结果,认为高粱、玉米上的丝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亲本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及抗病性遗传,对指导抗丝黑穗病育种有重要意义。为此,1981~1983年研究了一些丝黑穗病抗源的抗病性遗传,现介绍如下。一、材料和方法研究材料选用 Tx622A、Tx623A、Tx624A、麦卡 A4个免疫不育系,营4A1个高抗不育系,3197A1个感病不育系,晋粱五/恢7、多穗高粱两个免疫恢复系,298/4003、怀来/4003、怀来/渤粱一、三尺三/白平、铁恢6、白平、4003、锦恢75、忻粱52、三尺三、0—30、523、654、627、307、5—26、121、晋辐1等18个感病恢复系,组配的杂交组合42个。每年将上述亲本及其杂交种按顺序排列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