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壤施硅对小麦和麦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土壤施硅对小麦蚜虫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在小麦种植前分别配施0(CK)、40、80和120 kg/hm2四个浓度的硅肥,测量施硅后小麦生育期、生物量、叶面积、株高、产量指标以及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发生量。结果表明,施硅对小麦株高和穗数无显著影响,但80 kg/hm2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小麦叶面积分别为1 786.03 mm2和2 033.54 mm2,生物量分别为133.68 g和134.50 g,小麦穗粒数分别为35.61粒和35.92粒,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5.34 g和45.59 g,小麦产量分别为9 684.45 kg/hm2和9 835.05 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小麦成熟期较对照提前3 d;80 kg/hm2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禾谷缢管蚜发生量分别为90头和86头,均显著低于对照;40、80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荻草谷网蚜发生量分别为128、117和105头,均显著低于对照。因此,田间土壤施硅80 kg/hm2和120 kg/hm2可以明显改善小麦农艺性状,提高小麦产量,并能减少麦蚜发生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海拔高度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杂交稻组合在同一生态区5个不同海拔高度12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异存在很大差异,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相对稳定,各组合平均变异系数仅为0.75%,0.60%和3.16%;而垩白度、垩白粒率波动较大,各组合平均变异系数高达92.28%和66.54%.通过聚类分析,可根据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异系数大小划分为3种类型,第1种是对气候条件变化最敏感的生态敏感型,如垩白度、垩白粒率,第2种是对气候条件变化反应迟钝的生态迟钝型,如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第3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随海拔升高,灌浆结实时间延长,整精米率增大,垩白度、垩白粒率变小,说明高海拔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3.
三种捕食性瓢虫的种间竞争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甦  谭晓玲  徐红星  张帆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9):3980-3987
【目的】明确多种捕食性天敌田间混合释放后的种群动态,探索瓢虫种间干扰的行为学基础和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关系。【方法】在田间农业生态系统中混合释放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及多异瓢虫,对种群发展动态连续监测;在室内对3种瓢虫的1龄幼虫对卵及4龄幼虫之间互残现象进行观察;对自然生境中3种瓢虫的猎物资源进行确认和资源等级划分,并计算各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系数。【结果】3种捕食性瓢虫在混合种群释放后个体数量均线性上升,异色瓢虫的上升速率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各瓢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瓢虫的卵和幼虫,其中异色瓢虫攻击取食卵的能力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在互残后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且伤残比例仅为龟纹瓢虫的22.3%及多异瓢虫的29.8%。基于田间观测结果,异色瓢虫共取食17种猎物,占总量89.5%,龟纹瓢虫共取食12种猎物,占总量的63.2%,多异瓢虫共取食9种猎物,占总量的47.4%。计算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和多异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13,0.393和0.304;所得生态位重叠系数异色瓢虫与龟纹瓢虫为0.992,龟纹瓢虫与多异瓢虫为0.983,异色瓢虫与多异瓢虫为0.964。【结论】异色瓢虫与其它捕食性瓢虫在田间释放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作用。异色瓢虫可以通过较高的种间互残及攻击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在营养水平低下情况时的生存概率。异色瓢虫的生态位宽度高,且与其它瓢虫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因此异色瓢虫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同生态位其它捕食性瓢虫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4.
公证制度是一种古老的法律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起源于古罗马.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为防止空口无凭或事后反悔,对一些重要的行为要立字为据,并请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作见证人,称为私证.  相似文献   
5.
研究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化学感受蛋白SlitCSP2的表达模式、组织定位及与配体结合特性,为揭示SlitCSP2在化学通讯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T-qPCR检测了SlitCSP2在蛹及雌、雄成虫各组织的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SlitCSP2在幼虫期和雄成虫头部、触角和足部的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SlitCSP2在幼虫各龄期的分布情况进行定位分析;利用荧光竞争结合试验检测SlitCSP2与13种非挥发性化合物的结合特性。RT-qPCR结果表明,SlitCSP2在3龄幼虫表达量最高,3~6龄表达量逐渐降低;成虫阶段雄成虫足部及胸部和雌成虫头部及翅的表达量最高,且雄成虫头部、足部和胸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成虫。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litCSP2在3龄幼虫头部(去触角)的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litCSP2在幼虫阶段主要分布于头部、口器和胸足;在雄成虫中,SlitCSP2主要分布于足部前跗节和足部外骨骼内侧。荧光竞争结合试验表明,SlitCSP2与单宁(Ki=1.77)、花青素(Ki=2.34)和叶酸(Ki=4.56)有很强的结合能力。本研究明确了SlitCSP2在幼虫各龄期和成虫各组织的表达特征。根据免疫定位及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结果,我们推测SlitCSP2可能在斜纹夜蛾寄主选择和解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环境温度变化对异色瓢虫的飞行与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飞行与爬行搜索能力的影响,对合理利用异色瓢虫进行生防控害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15、25和35℃恒温处理,以及15~35℃连续线性变温和15℃—25℃—35℃跳跃变温处理,利用飞行磨和昆虫行为记录仪测定异色瓢虫成虫对上述温度处理的行为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在15℃平均飞行(14.2±1.9)次、累计飞行(1089.6±112.3)m、(98.3±11.6)min,平均飞行速度为(11.2±1.1)m/min,显著高于其他温度;而在35℃平均爬行(26.1±2.1)次,共爬行(719.6±73.2)cm、平均爬行速度为(2.6±0.7)cm/s,且方向改变(101.3±11.2)次,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异色瓢虫在连续跳跃变温条件下的飞行能力与运动搜索能力均显著大于连续线性变温及恒定常温(25℃)对照。本研究表明异色瓢虫在较低温度下的飞行能力较强,而在较高温度下的爬行搜索能力较强。此外,扰动型环境波动可以显著提升异色瓢虫飞行和爬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带麦田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动态的影响,在高纬度的河北省廊坊市(39°30′N,116°36′E)和相对低纬度的河南省原阳县(34°55′N,114°15′E)开展红外线辐射增温试验,调查廊坊市(+2.00℃)和原阳县(+1.18℃)2个试验点的增温处理小区和对照小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并计算其盛期发生比值。结果表明,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21、7 d,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14、14 d;而禾谷缢管蚜的始见期和峰期仅在原阳县试验点提前31 d和7 d。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39.21%和77.83%,禾谷缢管蚜盛期蚜量和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7.31%和130.16%;增温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9.62%和176.52%,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的盛期蚜量比值显著降低了43.21%。表明增温有利于高纬度地区(廊坊市)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而在低纬度地区(原阳县)仅有利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适合小花蝽实验观察的新型微养虫笼。该微养虫笼利用透明的塑料培养皿(直径9 cm,高1.5 cm)、离心管(直径1.5 cm,高5 cm)和尼龙纱网(120目)制成。用封口膜和皮筋将微养虫笼封严,微养虫笼的离心管上锥一个小孔,便于加水。可用于小花蝽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群体饲养密度的确定、交配行为以及捕食行为、捕食量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在中国长时间学名误用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小麦的主要害虫,为小麦蚜虫优势种。该蚜虫因繁殖速度快、发育历期短、适应能力强且能随着气流远距离迁飞等特性,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关于蚜虫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主要基于线粒体基因开展。然而,初级共生菌布赫纳氏菌Buchnera aphidicola几乎存在于所有蚜虫中,其在研究蚜虫种群遗传结构多样性方面的潜在作用报道很少。本研究基于前期收集的荻草谷网蚜6个不同地理种群(苏州、武汉、昆明、廊坊、泰安、银川),对其线粒体COⅠ基因与初级共生菌B.aphidicola的两个单拷贝基因gnd与trp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根据对3个遗传标记基因聚类分析,荻草谷网蚜6个不同地理种群分为3组,分别为银川种群、苏州种群和其他种群(COⅠ: FCT= 0.364 2,P <0.05;gnd:FCT= 0.403 3,P <0.05;trpA:FCT= 0.222 9,P <0.05),3组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银川种群和泰安种群间有相同的稀有单倍型H8(trpA),苏州种群和武汉种群也有相同的稀有单倍型H2与H23 (COⅠ),3组之间仍存在基因交流。因此我们推测在4、5月份东南季风盛行的情况下,银川种群迁入了外来虫源。蚜虫线粒体基因和初级共生菌基因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共生菌基因在研究蚜虫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潜在应用意义。综上所述,基于线粒体和共生菌基因序列的荻草谷网蚜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解析可为蚜虫的迁飞提供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作物间作和挥发物释放的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推-拉”技术,可以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然而,为了实现害虫防控的农药减施增效目的,不同施药器械施药结合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新型自走式喷雾机和传统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分别对单作小麦、小麦豌豆间作、小麦豌豆间作+蚜虫报警激素反式-β-法尼烯(EBF),以及小麦豌豆间作+水杨酸甲酯(MeSA)等处理下施用杀虫和杀螨剂,系统调查分析四种处理对小麦产量、小麦蚜虫、红蜘蛛,以及相关天敌发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走式喷雾机的施药速度显著高于手动背负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器械防治小麦害虫可以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单作田中,两种施药器械对荻草谷网蚜和瓢虫平均发生量无显著影响,自走式喷雾机施药处理的禾谷缢管蚜、红蜘蛛和天敌僵蚜的发生量显著降低。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田的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和红蜘蛛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瓢虫的发生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种药械施药情况下,间作+MeSA田小麦上僵蚜量均明显高于单作田。两种施药器械施药前,单作和间作+MeSA田红蜘蛛发生量较低;施药后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红蜘蛛密度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间作+EBF和间作+MeSA的两个处理在喷药后第二次调查才达到红蜘蛛数量低峰,而同期的单作处理红蜘蛛发生数量有明显回升。总之,小麦间作+MeSA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对于麦田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控效果和对天敌的吸引保护效果最好。对麦田喷药效率、对害虫防控效果和增加小麦产量综合评价,自走式喷雾机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比传统手动喷雾器喷药可能对天敌寄生蜂有更强的非靶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