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取代苯甲酸和异戊醇为原料,合成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取代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均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确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4个新化合物对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稻瘟病菌Piricularia oryzae和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活体杀菌活性均好于离体杀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3j在500 μg/mL下对黄瓜灰霉病的活体防效达96.4%,3e(500 μg/mL)对水稻稻瘟病的活体防效为96.3%。  相似文献   
2.
以苘麻成株叶片为材料,采用植物抗性生理分析测定技术研究了淡紫灰链霉菌除草活性物质D-13组分对苘麻叶片细胞膜透性、叶片内MAD含量、SOD、CAT和APX酶活性变化的影响,以及对膜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苘麻叶片经D-13组分处理后,细胞膜透性随着D-13组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MDA含量在D-13组分处理后,随着D-13组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电镜观察下,叶片细胞的膜系统随着D-13组分浓度的升高呈现出不同的受害情况。随着D-13组分处理时间的延长,SOD、CAT、APX活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相比,SOD、CAT、APX在40h时活性达到最低,分别比对照活性降低超过了60%、30%和50%。可见,淡紫灰链霉菌除草活性物质可严重降低苘麻叶片的生理生化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