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芦笛 《食用菌》2015,(2):66-67
明万历后期《西事珥》一书中含有一则关于当时福建松溪一带香菇栽培的史料,涉及栽培技术、贸易、商业不法行为等方面,是目前已发现的叙述明代香菇栽培技术和活动的史料中最为详细的一种。其中除了栽培之外,更述及松溪一带生产的香菇销售给浙江商人的商业现象,以及偷盗者利用惊蕈技术提前盗取香菇的活动。本文对这则史料加以迻译,并围绕其内容和在香菇栽培史上的价值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2.
晚清报刊中含有不少食药用菌专篇文章,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食药用菌历史和文化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初步选录《日本地蕈》(1898)、《香菇种法》(1899)、《茯苓获利》(1900)、《宣化蘑菇产》(1900)、《老河口木耳》(1900)、《稻藁造蕈》(1901)、《中国产白木耳》(1902)、《造菌法》(1907)、《草菇》(1907)和《续种冬菇法》(1907)十篇文章,同时录入《中国各省产物调查录》(1905)中的食药用菌部分,供广大研究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烈火铸丰碑记舍已救人的兰坪县人武部副长颜丽春芦笛和贵群和四水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996年12月17日,本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下午4时15分左右,兰坪县县城背后的玉屏山突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火情就是命令!正在参加领导干部述职讲评会的县武装部党委成员...  相似文献   
4.
芦笛 《食用菌》2014,(4):74-76
<正>2元代方志所载大型真菌元孛兰盻等《元一统志》(成书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原书755卷,流传中大部分内容均已散佚,今有金毓黻和赵万里的辑本,后者10卷,因系在前者基础上辑佚,因此更胜一筹。该书记"裕州"(今河南方城)之"土产"有"茯苓"、"茯神"、"天麻"、"木猪苓";记"金州"(今陕西安康)之"土产"有"天麻";记"巨津州"(今云南丽江一带)之"土产"有"木耳、摩菰";记"番禺、东莞、清远、南海、新会"(今广东广州、东莞、清远、佛  相似文献   
5.
明陆容《菽园杂记》引用了一则关于香菇栽培技术的资料,注明出自《龙泉县志》。前贤对于究竟是那一时期的《龙泉县志》产生过两种不同的意见。本文首先对相关史料加以回顾,然后引述前贤的观点,同时补充必要的资料,认为张寿橙先生的观点扎实可靠,即陆容所引用的《龙泉县志》是南宋何澹于1209年修纂的嘉定《龙泉县志》。  相似文献   
6.
芦笛 《食用菌》2013,35(1):65-68
在中国古籍,尤其是医籍和历代笔记中,和毒菌有关的资料屡见笔端,其中包括大量治疗毒菌中毒的方法.通过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比较可以发现:古人治疗毒菌中毒时所采用的方法经历了一个从少数几种单味药物向多种单味药物和本草复方发展的过程;其间,原始、简陋、不洁的治疗方法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相对卫生、(也许)可靠的治疗方法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
日本江户后期本草学家佐藤成裕在其《惊蕈录》中引用了一段自称出自南宋陈仁玉《菌谱》的文字,涉及中国古代食用菌栽培中的惊蕈技术.由于这段文字不见于现存各版本之《菌谱》,因此长期以来,中日学者或认为这段文字为《菌谱》之佚文,或认为出自另一未知版本之《菌谱》.实际上,《惊蕈录》中的这段文字系转引自方以智《通雅》的“芝栭”条,因作者断句之误,误以为出自《菌谱》.《通雅》“芝桶”条又和方以智《物理小识》的“菌栭”条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对比,再结合其他史料,可知《通雅》“芝柄”条中的相关文字其实源自方以智自己的耳目见闻,而非引自他书;其中前半部分述及明末清初广西平西山山农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后半部分述及当时福建的惊蕈技术.  相似文献   
8.
芦笛 《食用菌》2020,(1):77-78
1929年在浙江印行的《四季栽培西洋香蕈种植法讲义》一书是关于西方双孢蘑菇栽培的专书,殆至今日,已颇为罕见。该书由“新森垦殖场园艺部”译述,系译自日本的《洋蕈栽培》(1926)一书,由此也丰富了对近代中日食用菌或农业知识交流的认知。“新森垦殖场”与近代积极推广食用菌栽培的余小铁创办的“杭州湖墅工艺实验(总)社”关系密切。余小铁很可能也是“新森垦殖场”中的一员,而“新森垦殖场”很可能也位于杭州,甚至杭州湖墅。  相似文献   
9.
晚清报刊中发表的食药用菌专篇文章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食药用菌历史与文化而言具有重要价值。选录《种木耳法》(1907)、《种菌新法》(1908)、《草菇种法》(1908)、《日本冬菰栽培法》(1909)和《日本冬菇选木法》(1909)五篇文章,试加标点,并略加介绍,供广大研究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是现代真菌学诞生的时代,也大致涵盖了西学东渐的第二个阶段。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交流的媒介,中西语言和词汇的对应翻译对于西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双语字典则又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以19世纪的汉英和英汉字典为研究对象,考察西方和中国真菌词汇的对应翻译情况,发现在这个时期,英语真菌词汇的中文对应译名基本上仍然是使用汉语中旧有之词汇来对译英语词汇,尚未产生真菌学方面的中文新词。这种状况在20世纪初发生了改变,如晚清颜惠庆主编的出版于1908年的《英华大辞典》中收录的“Mycology”(真菌学)可能是明确的最早的关于该词被翻译并介绍到中国的记录,其中文释义(“菌学”、“菌论”、“菌类植物学”)也属创译的中文新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