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实验测定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63个土壤样本的14个土壤肥力指标和其可见光波段内的光谱反射率,然后对二者结果做多因子逐项单相关分析,以此探究用光谱表征土壤肥力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土壤肥力的多个重要因子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都在0.7以上;(2)土壤剖面各肥力因子与光谱的相关性比土壤表层差,并且二者在大部分肥力因子上都存...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中部干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甘肃省中部干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退耕年限(0年、3年、6年和10年)的土壤养分及各养分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退耕年限对安定区土壤养分除全钾外对有机质和其它氮磷钾养分均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2)植被恢复过程中养分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各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性。3)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全氮、速效氮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与钾素和磷素的相关性较低。全磷与速效钾和氮养分相互间显著相关,与速效磷相关性较小。全钾与速效钾相关性也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野外调查和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自小冰期最盛时以来的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裸地的植被演替各个阶段的植物群落组成及其数量特征,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及其解释,小冰期冰碛垄年龄的估测这3个主要内容.累计调查的55个样方中共出现91种植物,已鉴定出63个种,分属于28个科,46个属,双子叶植物居多,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3种生活型的植物.通过统计分析各个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揭示出各个阶段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其替代规律,即:在白水1号冰川末端近250a的退缩迹地上经历了裸地-草本-灌木-乔木的发展阶段.从生态位理论方面来看,这是由于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及适应性都是不同的,所以构成了不同演替阶段的各自迥异的植物群落,优势种往往是那些生态位比较宽、适应性较强,能在多个演替阶段出现的物种.演替就是朝着生态位不断分化,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方向发展,其中物种的替代过程实质上就是在生态位不断的分化与接近,激烈的种内与种间竞争的过程中进行着的.基于此通过综合分析海螺沟与玉龙雪山的地理区位特征,气候状况,植被演替过程以及玉龙雪山地区相关的树轮方面的资料,来尝试着估测白水1号冰川小冰期终碛垄的年龄大约在170-250a之间.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业CDM项目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林业CDM项目的特点和中国林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威胁的因素和发展潜力,对CDM的造林和再造林项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CDM的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所面临的泄露问题及解决方案,为促进林业CDM项目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甘肃境内的土地利用,是伴随着甘肃历代王朝的更替而变化的。从汉初以前的畜牧业兼少量农业生产的利用方式,到两汉时期的以农业为主,魏晋时期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在明清时期又注重农业生产等一系列变化,即在不同的朝代,土地利用的方式以执政者按照当时对畜牧业、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以当时的边防和粮食需求而定。从汉代以前时期开始,按照时间序列,以土地利用活动及其导致的土地覆盖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不同朝代所属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到了现代的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方式。纵观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因地制宜的制定特定的发展农业、畜牧业的良好政策,既可以保证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