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山西省小麦白粉病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山西省小麦近缘植物的4个属、15个种的63份材料进行接种,除3份免疫外,其余均接种成功。用其中3个属,11个种的39份小麦近缘植物产生的小麦白粉病菌,对小麦回接亦全部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感病小麦近缘植物的94.7%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感病性,随生育期增长而急剧下降。文中也初步讨论了小麦白粉病中间寄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新抗源——基因Pm21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利用C-分带技术,从(扬麦4号或扬麦5号×6V代换系)F_2或M_3代选择的100个抗白粉病单株中,鉴定出17株涉及6VS/6AL易位。易位断点靠近着丝粒。易位系在MI平均每个PMC有0.00—0.80Ⅰ和20.69—21.00Ⅱ,易位染色体在中期Ⅰ基本配对成环状二价体,在细胞学上已稳定。不同小种不同菌系的白粉病鉴定表明,易位系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对白粉病免疫。在簇毛麦6VS上的抗白粉病基因不同于现有抗性基因,根据McIntosh的建议已将该基因定名为Pm21,并被收录于第八届IWGS小麦基因目录中。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叙述了鉴别寄主的选择及小种鉴定的结果。按分离菌对各品种的毒性频率顺序,以一定的梯度间隔选取鉴别寄主9个。小种编码用八进制。一般是编码小者毒性较弱,大者毒性较强,编码顺序即当前病菌群体毒性结构的大致体系。1984、1985年鉴定了18省、市、自治区249个标样,分出32个小种,在以鉴别寄主毒性频率划分的9个级别内,小种频率近于正态分布,以1-5群内小种频率高、分布广、占总数的79.2%,是抗病育种应予注意的小种群。四川、北京两地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相近,主要差异在菌量及各基因型小种的频率上。用3个鉴别寄主品种的相应毒性基因测试其在群体中的遗传结构,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配呈连锁平衡。  相似文献   
4.
关于RHIZOCTONIA SOLANI菌丝融合分类和有性世代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研究收集、分离和鉴定了约250个代表广泛地理来源、寄主范围和病害类型的Rhizoctonia solani分离物。通过菌丝融合测定,把这些分离物分别归入AG1-AG5 5个菌丝融合群。用土壤覆盖培养法,诱导使AG2-1和AG4的各1个分离物产生了有性世代,鉴定结果表明它们都属于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 Donk。本文对各融合群分离物的病理学、生态学和分类学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小麦成株白粉病病情记载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83年以前,在记载小麦成株白粉病病情的方法上,各地标准不一,不便交流比较。全国小麦白粉病1983年会议商定,采用墨西哥“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禾谷类作物叶部病害分级标准记载。经两年试用,我们认为其原则可取,但它是按小麦成株约7片叶的病情,分成0—9级(以下简称“九级法”,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侦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置小麦白粉病菌毒性侦察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全国各主要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动态及各主要已知或未知抗病基因的抗性表现和变化,为抗源的合理利用、杂交亲本的选配,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和更替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